首页 > 图片新闻

重庆“品”出玉米增产新门道 丘陵地长出高产新希望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8-06
字体:

金秋八月的渝州大地,暑气正盛,热浪里却已飘来丰收的甜香。在重庆市永川区双石镇脚盆井村的400亩玉米示范田里,一场特殊的测产正在进行——卷尺拉过垄沟,脱粒机嗡嗡作响,当“平均亩产581.5公斤”的数字一报出,汗流浃背的村民们忍不住抹了把汗,笑着鼓起掌来。“比去年咱这的平均产量高了一大截,这‘品字型’种法,真的可以!”村党支部书记张仁权高兴地算起了账:“一亩地多收100多公斤,光这一项就多挣250多块钱!”

这背后,藏着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以下简称重庆农机总站)带来的“技术密码”——“品字型”玉米高密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正是这项创新技术,让丘陵地区的玉米地焕发了新活力。

从“插筷子”到“品字阵” 空间里藏着增产招

“过去种玉米,就像往地里插筷子,密密麻麻挤在一起,苗儿长得瘦,还爱生病。”在示范田边,重庆农机总站正高级工程师李尚蹲下身,指着田间的玉米排列给记者看,“你瞧这新种法,一行宽一行窄,宽行80厘米,窄行50厘米,相邻两行的玉米疙瘩(播种单元)错开站,活脱脱一个‘品’字。”

这看似简单的排列,藏着大学问。技术采用气力式精量播种机,把4粒种子当成一个“小队”精准种下,确保每株苗都长得齐、长得壮。更妙的是“小队”里的株距:两边的苗隔7到10厘米,中间的隔12到15厘米,“小队”之间还留出65到110厘米的“通风道”。

“就像人住房子,得有间距才舒服。”李尚打了个比方,“传统密植时,玉米叶子层层叠叠,底下的叶子见不着光,地里潮乎乎的,病害跟着来,刮阵风还容易倒。现在这‘品字阵’,每株玉米都像站在田埂边,光照足、风能透,光热和土地都用得更透了。”

这样一来,每亩地的玉米株数比传统种法一下子多了30%到50%,却没了“增密必减效”的烦恼。村民们都说:“以前怕密了长不好,现在这技术让玉米‘住’得舒坦,产量自然往上蹿!”

三增三减见实效 科学种出好收成

在示范田的对比区,传统种植模式与“品字型”模式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传统田块里,玉米秆挤得密不透风,中下部的叶子发黄卷曲;而“品字型”田里,叶片舒展,个个精神,连玉米棒都长得更饱满。

“这可不是瞎忙活,都是有科学道理的。”李尚解释道。新技术能增产,靠的是“三板斧”:

第一板斧,让阳光“照得匀”。错位排列让叶片“不打架”,中下层叶子的受光率提高了30%以上,就像给玉米上了“光合作用小灶”,籽粒长得又满又实。

第二板斧,给田地“通通风”。宽行形成的“走廊”让空气流通起来,地里湿度降了,叶斑病、茎腐病这些“老毛病”少了20%,农药也能少用点。根系错开长,抢水抢肥的情况也没了。

第三板斧,让玉米“站得稳”。配上东单1331这样的紧凑型品种,每亩种4000到5000株,秆子长得壮,遇上高温高湿天气也不怕,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强。

“简单说就是‘三增三减’!”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晓春研究员在测产现场算起了账,“密度增了、光能利用率增了、产量增了(超两成);病害减了、倒伏风险减了、化肥农药投入也减了。这账怎么算都划算!”

丘陵地有了新方案 好技术要往田间传

重庆多丘陵山地,地块零碎,玉米种植一直面临“想密植怕减产,想高产成本高”的难题。而“品字型”技术的出现,恰恰为这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增产方案。

“不用大改地块,机器能进地,技术好掌握,咱农民学得来、用得起。”永川区农机推广站站长吴修明说,目前这项技术不仅在永川试种成功,在周边几个区县的小面积试验里,也都表现出不错的增产效果。

站在丰收的玉米地边,重庆农机总站副站长敖方源表示:“下一步,我们要把这技术再细化,让更多丘陵地区的农民学会‘品’字种法,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更多好粮,让丰收的笑容更多更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记者 邓俐 邓佳星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