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寻找巴渝乡村振兴榜样|乡村设计师谢露明:大地为“纸” 村庄成“画”

--

日期: 2022-05-27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5月20日,才从开州区满月镇赶回重庆主城的谢露明风尘仆仆,但跟重庆日报记者聊起乡村规划设计时,他依旧情绪饱满:“提起乡村设计,我就很兴奋!”

这份兴奋源自哪里?微微沉吟了一下,他再次开口:“可能就是整个过程——从挖掘村庄历史,用创意将在地文化重组、延伸,实现乡土再生的过程。”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他,将这一过程形容为在大地上画油画。从川美毕业后,谢露明曾到北京从事传媒行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贵州一处乡村产生交集,并在机缘巧合下参与了一个古镇修复项目,就此勾起了他浓浓的乡愁情怀。2008年,谢露明决定返回重庆,再次回到母校,与郝大鹏教授合作,正式踏上了乡村规划设计之路。

将油画创作映射到乡村规划设计上,谢露明反对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的乡村形态和业态。他希望充分尊重每个村庄的历史、资源、需求,用创意将优势放大,让村庄的改造有生命力,发展具备可持续性。

他在开州满月镇甘泉村的改造案例就是这样的具体实践。他初见甘泉村,村口一片荒芜,只静静立着一座小型水厂。村民利用当地山泉水制作矿泉水销售,是集体经济收入之一。

“村里都是妇女、老人,一点活力都没有,将人心凝聚起来对这个村是最重要的。”跟驻村工作队负责人了解完情况后,谢露明没有选择改造建筑风貌,而是规划起了村落公共空间的构造。

在村口的空地上,他设计了类似泉眼的圆形“同甘场”,圆周层层楼梯堆砌,圆心作为小剧场,供举办文艺活动使用;在村委会旁边的闲置建筑打造“同德场”,作村民议事用;还有利用闲置空地打造的休闲广场“同心场”、运动场“同乐场”。几个公共空间的构建,让村民间交流、走动逐渐多了起来,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从侧面助力了组织振兴。

而在巫溪县红池坝镇九坪村,紧靠红池坝景区则是这个村庄发展的最大潜力。为了承接红池坝景区的旅游接待功能,在规划设计九坪村时,谢露明充分尊重当地人生活、生产习惯,以“微田园”理念着手进行。

27座农房分别做了独立设计,根据民宿、餐饮等不同经营需求,室内进行了相应的空间设计。外观上,外墙颜色整体呈灰白渐变,和而不同;养殖产业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既不影响环境,又保障生产;景观打造上,入乡随俗,呈现生态、自然、悠闲的慢生活风格。

“最近我又接手了巫溪通城镇长红村的项目,准备打造全国首个五感红色文化体验村。”谢露明兴奋地打开项目规划PPT说,长红村最大的优势就是红色资源,有红军标语墙,“拥有红色资源的村庄何其多,怎么做出不同?我目前的计划是设计五感红色文化体验课程,通过体验项目的设计,还原红军在通城的战役,让历史活起来,村庄‘火’起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