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趋同体验不佳 采摘游遭遇“成长的烦恼” 对策:采摘经济需个性化、本地化、精品化
最美人间四月天。眼下正是瓜果满枝的季节,不少市民携家带口来到乡村,享受自然美景,采摘新鲜果蔬。
然而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火热”的采摘游市场背后,也暴露出同质化严重、经营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让采摘游走出“成长的烦恼”,实现更好的效益?
现象:采摘游遍地开花,但体验感参差不齐
到不了“诗与远方”,就来拥抱“花与近郊”。采摘游因时间紧凑、价格便宜、老少皆宜,成为周末短途游的主要选择。从开春的草莓、初夏的樱桃、秋天的葡萄、冬天的大棚果蔬,一年四季都可采摘,因而“采摘游”成为旅行社和社群信息中的高频词。
“现在采摘游火爆得很,我们小区专门建有微信群,一到周末业主就邀约去周边农村采摘果蔬。”家住渝北区鲁能泰山七号的滕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也参加了两三次,有的感觉物有所值,有的则体验并不佳。
“比如,上一次我们组团采摘草莓,到了目的地后却发现草莓又小又酸,附近也没有就餐和休闲的地方。之前宣传的亲子活动,就是喂喂小兔,环境差且数量少,真实体验与宣传口径大相径庭。”她表示,自己心目中的采摘游不单单只有采摘,还希望包含亲子互动、科普研学、农耕体验等,能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结交新朋友。
原因:门槛低、同质化严重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这几年采摘游市场越来越火爆,很多投资者看中了商机,蜂拥进入市场,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采摘游体验的良莠不齐。
綦江区扶欢镇宣传委员余江坦言,当地除了一些大投资者之外,还有很多小项目。他们成本比较低,配套设施也是匆忙上马,或多或少存在配套不齐的情况,“家里有几分地、几亩地的都纷纷搞采摘,不管有几个大棚都说是采摘园,自然无法给人好的体验。”
另一个影响体验感的原因是同质化严重。比如说,3月以草莓为主,4月以樱桃为主,到了5月就以蓝莓为主,每一处农家乐项目都差不多,自然造成了审美疲劳。
在渝北区兴隆镇五通庙村,一条公路沿线有十几家采摘草莓的农场,虽然大家的生意都还不错,但确实也存在着同质化倾向,各家也在暗自较劲,推出更有特色的体验项目。
从业者对此也心知肚明。在渝北区玉峰山从事鲜果采摘业的葡萄种植基地负责人欧东升告诉记者,“采摘经济”有一个显著缺陷,水果季节性较强,采摘活动周期比较短,一旦当季果子采摘完,果园就会出现“果尽人散”情况。
而在西彭镇经营草莓种植园的汤玉明则表示,不少采摘园仅停留在采摘、观光等低层次开发上,难以形成特色产品,加上食宿等配套不健全,也容易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对策:从种植技术到营造体验感
竞争激烈,如何脱颖而出?
一种办法是在种植技术方面下功夫,通过“混搭”种植,延长采摘时间,增强体验感。比如近日大多数区县的柑橘采摘已接近尾声,但记者在九龙坡区西彭镇真武宫村“橙里城外”庄园发现,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原来,该庄园通过不同成熟期柑橘品种的搭配,打出“错峰牌”延长了柑橘采摘期限,一年有10个月可采摘柑橘。
记者还发现,一些采摘游基地通过栽种不同果树来延续“生命力”,如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栽种李子、桃子、草莓、油橄榄等各类水果,丰富的采摘品类和周期,保证了采摘游的持续热度。
另一种办法是丰富消费体验。目前汤玉明已研制出草莓酱、桑葚酱等多种果酱,为游客提供当季鲜品。市民在其果园里除了采摘鲜果外,还能学习如何制作果酱,不仅丰富了采摘内容,还延长了产业链条。
北碚静观镇“山里院”杨梅基地负责人谭彬介绍,他们从单纯的种果到实现与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深度融合,初步建成2座民俗酒店,1座生态鱼池,1000多亩枇杷、桃子、李子、葡萄、杨梅果蔬乐园,以及万米健身步道和儿童游乐场所。通过这些措施,将果园变成了公园,有效解决了“采摘游”产业链单一、季节性瓶颈、产品种类少、游客停留时间短等问题。
针对采摘游同质化问题,重庆社科院《改革》杂志社副总编辑丁忠兵认为,纯采摘形式,发展空间和时间都有限,而且重复性、复制性较大。为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可以配合当地文化、风貌或者其他人文活动等因素,拟定个性主题。比如推出农具展览,传统糕点制作,还可推出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向精品化方向发展,探索个性化的“采摘经济”。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