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武隆蔬菜发展“三级跳” 高山“长”出“大菜园”

--

日期:2023-09-18

随着海拔上升至1300米,踏进武隆区双河乡木根村,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大菜园”。

8月下旬,重庆日报记者驱车而至,路旁沟谷里,刚建成不久的蔬菜大棚依次排列,绵延数公里,在阳光照射下不时折射出的光点,好似阳光照在水面一般,一片波光粼粼。

继续往村子深处驶去,场景更为壮观:在崎岖山路两旁,视野所及,全都是青绿的蔬菜,哪怕是30多度陡坡上的“巴掌地”,甚至是石头裸露的边角地,都种上了蔬菜!

这里的村民种菜积极性咋这么高?

“当然是因为有钱赚噻!”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陶伟林说,“进入夏季,木根村有那么多城里来避暑的人,农民种出的菜根本不愁卖,卖价也不低。”

蔬菜产业从无到有

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赚钱的滋味

一棵小小的蔬菜,改变了木根村这座高山小村庄的命运。

在陶伟林的记忆里,上世纪末,木根村还是一穷二白,“这里的人吃的都是土豆、红薯、玉米‘三大坨’。因为交通不方便,外出打工的人也不多,我们过来一趟也要走两天。”

陶伟林之所以跋山涉水来到木根,正是为了筹划高山蔬菜产业。

当时,在紧邻的湖北地区,高山蔬菜产业已发展得风生水起。利用高海拔地区温度差,实现蔬菜错峰上市,能缓解我市蔬菜供应“秋淡”问题,重庆也决定行动起来。

丰都、万州、巫溪、武隆……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专家们四处考察选址,最终选择了木根村。“环境好,气候适宜。”罗云米研究员解释说。

木根村是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出乎所有专家的意料,村民并没有对发展蔬菜产业产生抵触情绪,只是提出一个顾虑:交通不方便,种了菜怎么卖出去?

“我们就只有广泛动员,告诉大家说政府很快就会修路,并说动了四五户村民先行动起来。”罗云米说,利用村民提供的土地,他们带着萝卜、莲白、辣椒、茄子等蔬菜种子,在木根村种了10余亩示范田,试验高山蔬菜的最佳播种期、栽培技术等。因为有专家的支持,试验田的蔬菜产量较高,部分村民动心了。

“当时每天有两趟公交车路过木根附近,他们就赶车出去卖菜。”罗云米说,蔬菜的种植,让木根村村民首次尝到了用产业赚钱的滋味。

加之后来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收菜的货车进村了,村民种菜热情更高涨了。这种热情在武隆得到了迅速扩散,此后10年时间,从双河乡到仙女山一带,蔬菜种植面积就扩大到五六万亩,整个武隆则超过10万亩。

从“三白”到品种多样

蔬菜“家族”不断壮大

看到高山蔬菜的发展潜力,武隆决定继续把它发展壮大。2008年,武隆区与市农科院达成合作,在木根村建立起了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

彼时,武隆高山蔬菜正遭遇困境。

首先,因为技术水平有限,村民普遍种植对技术要求不高的白萝卜、白菜、莲花白(当地人简称“三白”)。由于品种单一,加上是集中上市,这些蔬菜卖价很低,最低时低至每公斤0.1元。

此外,由于种植技术落后,高山蔬菜产区还出现了严重的土壤连作障碍,产出能力逐年下降,根肿病也开始出现。“根肿病就是甘蓝类蔬菜的‘癌症’,得了几乎没有收成。”陶伟林说,在双重打击下,武隆蔬菜种植面积已出现萎缩,不少村民开始转种烤烟等收入更有保障的作物。

所以,高山蔬菜研究所成立后的第一个科研重点就是丰富高山蔬菜品种。所里的专家们几乎每年引进100余个蔬菜新品种,在木根周边开展试验、示范及推广。

与此同时,武隆也通过招商引资,从湖北等地引进高山蔬菜种植大户到武隆发展,带动村民改变种植模式。

通过高山蔬菜研究所与企业的共同探索、推动,如今,武隆高海拔地区已经有番茄、油麦菜、瓢儿白、辣椒、大白菜、甘蓝等蔬菜品种39个,并辐射到奉节、石柱、巫溪、酉阳、彭水等高山蔬菜基地。

品种的丰富,让菜农增收明显。记者进村当天,在一片番茄种植大棚,只见一个个番茄个头大得必须吊蔓才不至于让植株倒伏,业主在一旁高兴地说,“一年亩产能达到2万斤,算下来产值在2万元以上。”

“随着这几年避暑游的火爆,木根这边家家户户都种菜,一个普通村民一年一亩地最少收入1万元!”罗云米说。

从多品种到品种优

蔬菜“玩”出新花样

目前,武隆常年种植蔬菜40余万亩,产值在15亿元以上。但武隆高山蔬菜所的科研仍在“加速”。

陶伟林说,就目前来看,受种植习惯、市场行情等种种因素影响,高山蔬菜品种结构仍显得单一,总体来说,中高端品种比重较小。

“蔬菜市场竞争激烈,如果你的菜跟别人没啥区别,那要想实现优价就很难了。”罗云米说。

于是,在高山蔬菜所背后的科研大棚内,记者看到了更多元化的蔬菜品种。仅番茄而言,不仅在个头上有大、中、小之分,还有不同颜色如粉色、青色,口感上则有汁多爽口的、酸甜肉厚的,让人眼花缭乱。

水果黄瓜、螺丝椒、烧烤茄、胭脂萝卜……“这几年,通过鲁渝协作,我们从山东引进了不少优质番茄、辣椒、白菜等蔬菜品种。”陶伟林说,因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这些品种在我市种植出来后风味更加浓郁,口感极佳,因此卖价也高,以番茄为例,当地最低收购价为每斤5元,高的能达到10元。

今年,武隆也全力在木根村打造高山番茄谷项目,这也就有了进村口就看到的连片蔬菜大棚,总面积近600亩。

罗云米介绍,番茄谷里选用的都是口感型番茄,有“渝番”“金红”等菜用系列,还有“瑞克斯旺”“ 天使之唇”等水果型系列,符合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负责番茄谷项目的业主姜国强说,有了优质品种,加上标准化种植,从8月至今公司300余亩大棚已销售番茄200万斤左右,产值600万元,今年总产值将接近1亿元,“测算下来,菜用型番茄每斤均价高出3到5毛钱,水果型价格则翻了10倍左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