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运林,32岁,巫溪县文峰镇人,“爆笑巫溪”微视频自媒体平台创始人、巫溪县脸巴儿文化传媒工作室负责人。王运林创立的“爆笑巫溪”微视频自媒体平台全网粉丝超过160万,创作了诸多千万+作品。截至目前,王运林及其团队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累计助农销售超过1400万元。
2月23日,周日,巫溪文峰镇细雨纷飞。
“脸巴儿”却没闲着,喊上几名搭档,一出反映邻里关系的短视频就在雨中开拍了。
在巫溪,说起“脸巴儿”,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爆笑巫溪’中那个胖乎乎,一天穿个旧衣服,含个旱烟袋的老头嘛。”
“脸巴儿”的本名王运林,反而没有多少人知道。
其实,王运林不仅不老,反而挺年轻,今年仅有32岁。“脸巴儿”,只是王运林在短视频中的艺名。这个艺名,如今已是巫溪自媒体知名IP。
从2017年开始涉足短视频行业,8年时间里,王运林不仅完成了从一名混凝土搅拌工到知名网红的转变,并且用“接地气”的创作传递着正能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陈规陋习。
“草台班子”拍摄短视频 搅拌工变身“草根网红”
1993年,王运林出生在文峰镇一个小村庄,也就是如今“爆笑巫溪”中时常出现的“筲箕湾”,“高中毕业就到河北打工,在工地上干混凝土搅拌。”
2016年年底,王运林回老家完婚后,因为工地延期开工而留在了筲箕湾。
“在屋头待起也无聊,总要找点事情做。”思来想去的王运林忽然想起自己在打工时曾为一家自媒体创作过一首歌曲,浏览量超过了10万,也因此得到了第一笔自媒体工作收入,“既然可以帮别人,为啥不自己干?”
于是,王运林找来几个儿时的伙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几个人当时都没得事情做,一拍即合,组成了一个草台班子,5000块钱购买了一台二手相机、一台电脑。”2017年年初,靠着简陋得有些寒酸的设备,王运林带着伙伴们走上了创业之路,“表弟张永给个人取了个艺名‘张漂亮’,小舅子杜贤晓艺名‘陈西就’,我脸大就叫‘脸巴儿’。想着就是拍一些巫溪的方言短剧,讲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有意思的故事。”
第一次拍摄,是在筲箕湾的青石板路上,王运林裹着旧棉袄在满是冰碴子的田埂上追一头老黄牛。
路过的村民指指点点,“这娃儿不去打工,整天拍牛拍羊,怕不是脑子不正常?”
不过,王运林自己都没想到,这头被他拍进《我凭本事要回来的牛》的老黄牛,会在短视频平台掀起波澜。
没有剧本,没有灯光,视频里,“张漂亮”操着巫溪土话和邻居“扯皮”,“牛吃了你家三棵白菜,我赔五棵行不?”
晃动的画面、土得“掉渣”的方言,却让网友直呼“真实”,视频意外收获了10万播放量,一夜涨粉1500人。
2018年,短视频的浪潮席卷而来。王运林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扩充了队伍,先后把同村的村民张光和(“光头和”)等人引入了团队。
同年中秋节,王运林团队蹲在玉米地里拍摄的《摸秋不算偷》突然爆红。视频中“光头和”扯着嗓子训斥偷菜青年:“摸秋是讨彩头,不是当土匪!”这条讽刺陋习的巫溪方言短剧点击量突破10万+。
不过,虽然“爆笑巫溪”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却迟迟没有产生收益,这让整个团队越来越步履维艰。
“最穷的时候,开车加油都是先把车开到加油站,然后打电话借钱。借到钱了才敢去加油。”如今,在王运林位于巫溪县电商产业园的办公室里,还留存着一台老式摄像机,“找我老汉打借条,借了7000块钱买的。”
剧本为先内容为王 用笑声传递正能量
转机,发生在2020年年初,“爆笑巫溪”的一条短视频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播出后,获得了2000元的广告分成。
“这是3年来我们的第一笔收入,虽然不多,却给了我们信心。”在此后的几年里,随着团队壮大,效率提升、短视频更新频率提高,“爆笑巫溪”公众号、抖音号火了,王运林团队创作的每期视频播放量基本都能达到30万+,甚至出现了播放量超过3000万的作品,粉丝遍布大江南北。
“爆笑巫溪”火了,压力随之而来。
“最难的就是创意。在线下,一个剧本可以反复演;在线上,一个创意就只能用一次。”王运林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为了找灵感,团队成员经常蹲在筲箕湾的梧桐树下,观察来来往往的村民。”
有一次,一位大爷扛着锄头,慢悠悠地从田间归来,边走边抱怨,“又要去吃酒,人情(钱)还是借来的”。
王运林脑海中立刻构思出一个以讽刺“无事酒”为主题的剧情。
视频播出后,在巫溪当地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不少准备大摆宴席的村民主动退订了酒席。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场场即兴短剧,既是笑料,也让群众在快乐中收获了警示。
2020年,“爆笑巫溪”与巫溪网信办合作的网络安全方言说唱,次日便被菜市场商贩传唱;《懒汉脱贫》用幽默撕开扶贫难题的切口,斩获全市党员教育片一等奖;留守儿童题材短剧《等风来》令百万网友“笑着点进来,哭着分享出去”……
不仅如此,“爆笑巫溪”还捧红了一众IP:张永扮演的“张漂亮”,是一个喜欢贪小便宜、好吃懒做、偷奸耍滑的农村青年;杜贤晓有张娃娃脸,出演古灵精怪、调皮捣蛋的农村青年“陈西就”;廖斌长相憨厚,扮演老实厚道、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农村青年“波儿客”……
他们每一个人的形象,都已深入巫溪百姓的心里。如今,许多巫溪人日常交流中不时就会蹦出一两句《爆笑巫溪》中的台词,比如经常会借用“张漂亮”来教育孩子,“做人千万莫学那个‘张漂亮’,一味说(一直说)各人是体面的人,一味做些不体面的事……”
用“流量”点亮乡村 为农特产品直播带货
时间来到2022年,彼时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已如潮水般迅猛,全国各地以农村题材为主的自媒体博主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下一步路在何方?”已深耕自媒体领域6年的王运林陷入了新的思考。
恰在此时,巫溪电商产业园落成,相关负责人向王运林发出了邀请。
“进入电商产业园,既能通过直播带货为公司增加收入,又能帮助藏在深闺的巫溪特色农产品打开线上销路,带动农民增收,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当年8月,“脸巴儿”从短视频走进了带货直播间。
“短视频拍摄可以NG、重来,直播可不得行。第一次直播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双手微微颤抖、声音也有些发颤,王运林调整呼吸,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对着手机镜头详细地讲述着老鹰茶的采摘标准、制作工艺、口感等。
随着直播的深入,王运林的情绪逐渐放松,介绍起产品也更加自如,“相传受伤的老鹰啄食茶叶后痊愈,因此得名,每一片茶叶都带着秦巴山脉的灵气……”
第一次直播带货,王运林成交了1000多单,实现销售额6万余元。
首战告捷,王运林信心大增,开始组建直播团队、开设账号、寻求优质货源,在为巫溪老百姓销售农产品的同时,也在直播间树立起只卖好产品的口碑,“为消费者降低消费成本,提供货真价实的好产品是我们的宗旨。巫溪人的善良教会了我做人,我不敢也不能砸厚德巫溪的牌子。”
两年间,王运林团队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直播电商节、文旅消费节等活动为窗口,将巫溪老鹰茶、牛肉干、土豆片等农特产品从深山推向全国。截至目前,王运林及其团队累计助农销售超过1400万元。
“流量是一把火,能取暖也能烧身。我们选择用它点亮农村,而不是赚快钱。”王运林感慨道,“作为新时代的农村青年,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尽自己所能为乡村做点事情。”
在王运林的镜头里,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方言里的狡黠、腊肉炕上的炊烟,以及一群青年用笑声“点亮”故乡的赤子之心。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