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巴南二圣镇的梨花又开了。
一树挨着一树,一山接着一山,将芬芳的雪白铺遍了山野之间,吸引无数游人徜徉花海。
梨花芬芳,二圣镇一年一度的梨花节也拉开了帷幕。从17年前一位摄影师拍摄的二圣镇梨花意外走红开始,三月到二圣镇赏梨花,似乎已成了乡村与市民默契的“一期一会”。
其实,二圣梨花绽放的并不仅仅是那雪白的花瓣和沁人心脾的芬芳,更绽放着二圣镇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
梨花绽放 偏僻乡村迎客来
二圣镇距中心城区约50公里,种梨的历史已有50余年,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梨树。
如今,二圣镇的万亩梨园就建在天坪山山顶地势平坦处。可长久以来,村民只关心每年7月梨子是否丰收、是否能卖个好价钱,却对漫山遍野的梨花习以为常。
17年前的三月,一名摄影师无意中拍摄的二圣镇梨花美景意外走红。人们这才发现,洁白如雪的梨花不仅能结出爽脆可口的梨果,也是家门口如画的风景。
“当时的政府初步意识到要发展赏花经济,但限于当时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食宿等基础条件,游客寥寥无几。”二圣镇党委书记罗庆远介绍,近年来,随着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每年春天到二圣镇赏花的游客越来越多,“基本上各村都是游人如织、车水马龙。”
去年梨花节,短短十余天的盛花期里,就涌入游客超30万人次,带来的旅游综合收入超过百万元。2024年,二圣镇全年接待游客72.6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5亿元。
今年的梨花节,游客不仅能在天坪山欣赏万亩梨花,还能在云林天乡景区首届花朝节上共享春日游园盛会,或是在“天坪山云溪谷杯”首届钓鱼比赛上渔获满满,也能在花境院子、云林间·壹茶等特色民宿品一杯白象山春茶……
科学种植 二圣梨成了“摇钱树”
二圣镇万亩梨花争奇斗艳。可在以前,繁花谢后结出的梨子却不是烂在地里,就是被村民拿来喂猪。
这是为何?
“梨子品种老化,二圣镇又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梨子卖不出去。”罗庆远介绍,镇里许多村子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村子成了“空心村”。
如何破局?
8年前,巴南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在二圣镇启动了“生态治果”工程,制定了生态梨园生产技术标准,产前从灌溉、施肥等方面进行管理;产中成立专业合作社对梨园进行生态化改造,为村民提供统一技术培训等服务保障;产后建立精包装加工厂和批发市场,拓宽销路,免除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通过梨园的智能化改造和科学化种植,二圣梨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二圣梨”以其独特的生长习性,爽脆甜蜜的口感,带着村民们走出了一条飘满“甜味”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二圣梨早已成为村民的“摇钱树”,全镇梨园规模也已扩种到近万亩,最高亩产量达到2000斤,单价最高则达到了每斤8元。2024年,全镇梨产量超过900万斤,销售额突破5400万元。
二圣镇集体村还新建了一座梨子分级分选的冷链加工车间,引进了两条生产线,将鲜果加工成梨膏,不仅丰富了梨产品,还提升了附加值。
农旅融合 乡村有了新气象
随着二圣梨名气越来越大,集体村“趁热打铁”,以梨为“媒”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做好“融合”文章,逐步发展起梨、茶、花特色产业,带动采摘农业、生态工业、乡村休闲旅游、民宿等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37岁的集体村村民郑义早年外出谋生。
近几年,二圣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郑义也结束了多年的打工生活,回到集体村利用闲置的农房开设了特色民宿,“现在每年营业额大约90万元,纯收入40万元左右。”
在集体村,回村的并不仅仅是郑义这样的500多名村民,更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
重庆山语溢香茶业有限公司来了,常年为当地村民提供约30个就业岗位;重庆天宫之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来了,企业在村里经营滑翔伞、露天火锅等项目,为当地村民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
目前,集体村已注册企业40多家,农家乐、民宿等近30家。曾经的集体村只有一条狭窄山路,如今已拥有5条旅游观光环线,发展了1000亩以上的高山梨、花卉苗木、茶叶三大主导产业,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0000元提高到36000元。
又是梨花绽放的季节,二圣镇游人如织。
看着小院里宾朋满座,郑义不禁感叹,“梨花年年如雪,我们的生活却是一年比一年好。”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