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解渴”有方 村民喝上“放心水”
--









“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水价也便宜了,一年到头能省不少钱!”说起饮水质量的提升,重庆市璧山区来凤镇安乐村十二组村民万传友连连称赞。
曾经,这里因水源紧缺、水管破损等原因,供水不稳定和水价偏高。如今,城乡一体化供水后,供水稳定,水价大幅降低,万传友和村民们一起用上了“放心水”。
安乐村“解渴”的背后,是重庆市持续提升农村饮水质量,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的生动实践。
农村饮水安全关乎千家万户,一池清水背后是民生福祉的厚重底色。
近年来,重庆水利部门先后开展了农村供水“净水行动”和水质提升等多个专项行动,加快农村群众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
城乡一体化供水
“高价水”变“平价水”
“每吨超过10块钱是常事,我自己最高交过的是16元/吨,旁边的三星村最高时算出过60元/吨……”万传友说,曾经的“高价水”让他们全家早上共用一小盆水洗脸,从地里收回来的蔬菜瓜果有时候直接在衣服上擦擦就吃。
“高价水”是如何造成的?璧山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璧山饮用水水源地以本地水库为主,体量偏小,水源保障率不高,水厂制水难度大、成本高,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普遍低于50%。另外,初期建设时,镇村作为建设主体把关不严,导致部分管网存在质量问题。农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遍地林立,定价不统一,管理不到位,让水价进一步偏高。
如何让“高价水”变“平价水”?璧山创新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以城区骨干水厂为依托,向村镇延伸实施200多公里互联互通主管道工程,并对3000多公里入户支管道以及3万余个水表、闸阀进行更新改造,实现了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9%、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5%的显著成果,水价也从过去平均每吨4.5元降至每吨3.2元。
璧山区还全力推进外域调水工程,解决供水水源不足。目前,璧山现已建成长江铜罐驿和德感提水工程,提水能力12万吨/天。前不久,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嘉陵江干线全线通水,将进一步提升璧山的供水保障能力。
同样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还有铜梁。近年来,铜梁按照“3+2”(3个10万吨大水厂+2个独立小型水厂)供水体系建设思路,在供水工程补短板上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整合资金5亿元,建成投用涪江10万吨提水工程,稳步实施城乡供水设施改造升级,有效解决了过去农村供水不足、水质差、价格高等问题。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后,切实让村民们喝上了优质水、平价水、舒心水。如今,水价降了、供水稳了,万传友和村民们也不为水发愁了。
超滤膜技术加持
“浑浊水”变“安心水”
水质的好坏,决定着供水是否有效。
“缸里的水清亮透彻,口感比瓶装水好,水费还一分没涨。安心,高兴,终于盼到了!”得益于超滤膜技术的运用,忠县白石镇村民刘向前用上了“安心水”。
忠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136处供水设施承担着77.6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保障任务。传统制水工艺难以应对汛期原水浊度变化,群众对改善水质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保障村民用水安全,近年来,忠县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厂建设与运营,通过应用“常规工艺+超滤膜处理工艺”,全面提升农村供水质量水平。
在杨家坝水厂的建设过程中,忠县引入了海南一家企业的超滤膜技术,建成国内首座浮船式超滤水厂,该水厂把净水设备直接建设在水源上,减少占地,节约工期。采用物理过滤方法,水质浊度、色度、嗅和味等指标大幅度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忠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对于传统工艺制水需经反应、循环、过滤等多个复杂环节,且水质受原水变化、工艺设施等影响较大,水质达标率难以提高。使用超滤膜制水工艺后,不仅水质大幅度提升,且受原水变化波动小,供水水质合格率较之前提高约四成。
目前,忠县已在白石、东溪、金鸡等32处水厂使用超滤膜制水新技术,日处理规模达4.2万吨,全县35万村民喝上了“安心水”。
农村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的民生底线,更是村民健康的基本保障。2025年,实施165个水源保障工程和25个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惠及150万农村人口饮水保障质量,被纳入重庆15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强力推进。
从“高价水”到“平价水”,从“浑浊水”变“安心水”,重庆让优质的幸福之水流进千家万户!未来,重庆将持续提升农村饮水质量,筑牢饮水安全屏障,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健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