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油菜花 锦上再添“花”
--









一座菜花城,十全潼南宴,百万游客来,一年一度的重庆潼南菜花节在交出亮眼答卷后悄然谢幕。不过,油菜花虽已谢去,“才华”仍在施展,潼南人在不经意间,将一季油菜花演变为产业四季歌。
在新的油菜产业场景中,潼南区将油菜花与文旅融合、制种与科研打通、种植与榨油绑定,构建了高起点、高效能的产业闭环。
本期《渝州瞭望台》,为你解析锦上添“花”的潼南,如何实现油菜从“物理种植”向“化学反应”的良性转化。
“花”样又上新
潼南锦上添“花”迭代玩法,游客心花怒放前来打call。
冲着“潼南油菜花”名气和油画般的风景而来,今年的菜花节,为潼南引来游客10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76亿元,同比增长15.82%。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注意到,今年潼南菜花节客流如潮,要归功于推出了免门票政策。
潼南区文旅委负责人透露,通过对往年菜花节数据的分析,以及对今年行情的预估,他们决定尝试免门票,通过降低游玩的门槛,有效刺激了游客的参与热情。
潼南菜花节免门票并不吃亏,通过周边餐饮、住宿、购物等“找补”了回来,这些消费场景同比增长超过20%,实现了“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的无缝转型。
全免门票是引流的“敲门砖”,玩法进阶则决定了人气的上限。
为了“宠粉”,潼南区在葫芦坝景区创新打造了亚洲最大夜明珠及双龙戏珠彩扎灯组,日均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推出的“花海奇妙游”艺术装置获得游客一致好评;两场“万人齐唱加油歌·花田夜歌会”,大量音乐爱好者及游客驻足停留,并在抖音、快手等热门平台分发作品,实现了裂变式传播。
赏花之余,潼南还做好了景区联动,以醉美菜花游活动为契机,双江古镇推出《双喜至尊》沉浸式剧游活动,以丰富的剧情和互动体验,吸引游客63.4 万人次,同比增长6.5%;大佛寺景区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同比增长5.5%,形成“一核引领、多点开花”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一个月赚了一年的钱!”摊贩、餐馆和民宿的老板们纷纷笑开了花。
数据显示,潼南隆鑫中央大街作为游客消费核心区,客流量显著攀升,美食街区一座难求,太安鱼、双江凉粉等潼南特色美食吸引各地游客大快朵颐,带动餐饮营业额同比增长32%。景区周边农家乐、民宿入住率达90%,果蔬书院、千帆别院、兴隆街大院等“潼州小院”精品民宿品牌进一步擦亮。
“花”结科技枝
油菜花开得好,游客大饱眼福,还为科技赋能提供了新鲜的“素材”。
“我们正按照数字重庆‘1361’整体框架,以‘产业大脑+未来农场’为导向,创新全区农业全要素数字化管理、土地资源盘活利用、粮食稳产保供管控、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涉农服务掌上办和‘AI+’智慧管理,形成‘1+4+N’数字农业系统构架。即农业数字一张图、4个主导产业和N个实战实效应用。”潼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潼南油菜花开的季节,百万游客忙着赏花,科研人员则专注于研发。
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市农业科学院潼南分院等三十余个农业创新平台,在油菜种植的数字化、智能化上全面“动”了起来。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重庆油菜试验基地的“加盟”,令潼南油菜的研发氛围更加浓厚。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从潼南区农委了解到,建设中的国家级实验室,位于潼南区八角村落户,总面积500亩。
“我们将力争把基地建成立足重庆、面向西南、辐射长江流域冬油菜区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综合体。”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说。
国家级实验室为潼南油菜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潼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潼南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构建专门研究油菜的国家实验室,是该区百亿油菜战略的重要拼图之一。潼南作为全国产油大县、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全国油菜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去年全市十大农业科技成果潼南独占三席,也就是说,潼南人在深耕油菜产业方面有着鲜明的创新基因,而崖州湾专家团队恰好在农作物基因研究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双方将加快探索创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潼南模式”,深化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产业交流“四位一体”全面发展,促进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花”开育良种
与潼南油菜花一起生长的,是油菜的“芯片”。
作为油菜主产区的潼南,拿到了油菜制种的国际级金字招牌——国家油菜制种大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潼南区深知油菜制种的重要性,在自主选育油菜优良品种的同时,该区还向上拓展资源,先后引进了“庆油3号”“渝油28”“华油50”等一批优质油菜品种。
潼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第1眼TV-华龙网记者,“庆油”系列油菜品种,是由市农业科学院油料所所长、重庆市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桃翠团队研发的,该品种的问世,解决了我国长江流域种植的冬油菜品种含油量普遍偏低的痛点,具有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等特点。其中,“庆油3号”含油量达49.96%,“庆油8号”突破51.54%,“庆油11”更达52.37%,实现了“三碗菜籽榨一碗油”到“两碗菜籽榨一碗油”的跃升。
与传统品种相比,“庆油”系列亩产达200公斤,每亩收益可比其他品种增收300元。
随着“优质双低三高”品种的推广,潼南全区油菜良种覆盖率超过99%,实现“一镇一品”的区域化布局和基地化制种。其中,在琼江、涪江沿线的柏梓镇、崇龛镇、桂林街道等布局了油菜制种基地2.5万亩,常年油菜制种面积万亩以上。
潼南区六周农业流转了近千亩地,其中一半种植柠檬,一半用于油菜制种,随着制种行情的上扬,该公司决定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鼓励基地周边的农户一起制种,共享产业的红利。
来自市场的反馈显示,潼南区“庆油”系列油菜品种,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累计已超过2000万亩,成为长江流域冬油菜区的核心品种,在全国的推广面积更是超过3500万亩。
“花”香变油香
上半年赏花、制种,下半年榨菜籽油,潼南区完成了油菜全产业链的完美闭环。
潼南佳禾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华,种的上千亩油菜,成为了崇龛油菜花景区重要的背景板,同时,他还有自己的榨油工坊,第1眼TV-华龙网记者看到,他的榨油设备做了精心保养,只等菜籽丰收时压榨高品质菜油。
杨华透露,他们走的是无添加纯菜籽油路线,由于成本高品质好,自然“筛选”出了高端客户群体,每年都销售一空,公司从事油菜种植、加工及周边产业,年入超过200万元。
在扶持中小榨油企业的同时,潼南区还引入了上市企业神农种业、国企红蜻蜓等多家大型企业,订单回收“庆油”油菜籽,并以此为原料,打造了“红蜻蜓庆油3号菜籽油”“庆油香”“花千里”等多个菜籽油品牌,提升了重庆造菜籽油的影响力。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在潼南红蜻蜓新厂区看到,其二期项目正在加速建设。现场负责人介绍,这里是红蜻蜓旗下唯一的压榨工厂,总投资约43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于2022年底建成投产,年油料压榨能力3.6万吨,可年产浓香小榨菜籽油约1.2万吨。生产线传承古法压榨的同时,通过自动化网络系统控制,基本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该公司追加投资7000余万元上马二期项目,建设300吨/天的食用油全自动包装车间、花椒油(酱)生产线、红外增香低温压榨生产线中试车间及研发中心等,有望在今年6月底投产,项目建成后,年产值有望达到2.5亿元。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从潼南高新区管委会了解到,他们正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浸出车间、精炼车间、小包装车间及库房,带动中小油脂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农村土榨油坊加快升级,提升全区粮油的加工水平。
从赏花、制种、收籽再到榨油,潼南人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了“四季歌”,也为“西部菜都”培育了新的百亿级农业爆品。
主政者说
潼南区委书记文天平:
从赏花、制种、研发再到榨油
打造具有潼南辨识度的油菜全产业链
点状思维搞农业,只能解决“吃饱”问题,链式思维做整合,才能盘活和做大全产业链,潼南区构建的油菜产业闭环,正是链式整合的范例。潼南区委书记文天平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潼南菜花节都是作为春季旅游的“单品”来打造,收益虽好但花期有限,如何借助其影响力,持续为油菜产业赋能?答案是两个字“融合”。
首先,是油菜花与文旅的融合,通过举办菜花节这样具有潼南辨识度的节会,让景区和农户赚到观赏型油菜花“泼天流量”带来的红利。
其次,是制种与科研的融通,潼南油菜制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32万亩、产量4.3万吨,是全国产粮大区和产油大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随着国家级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落户,潼南在科技育种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此外,一产(种植)与二产(榨油)的环环相扣,潼南油菜种植的机械化、规模化,为油料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三个维度的“融合”,共同构筑了潼南油菜的产业底座和模式闭环,依托新构建的产业全场景优势,潼南区委、区政府决定将油菜及周边产业打通,进行通盘规划,以此打造具有潼南辨识度的油菜全产业链,让广大农户和企业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记者手记
闻得花香,品得油香,潼南区抓住了潼南油菜花的流量,促进了产业链的增量。经过模式整合和产业引育,集赏花+文旅、科研+制种、种植+榨油的宏大产业场景正徐徐展开。在“叠加”产出的同时,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支撑,这样的整合思维,来得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