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研究所落户 武隆高山村“长”出“大菜园”
--









四月,海拔1300多米的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槽谷里的土地开始苏醒。
蔬菜大棚顺着山谷间绵延数公里,农户弯着腰在其间忙碌着。
老街场镇上,因种菜大户们相继赶来,歇业了几个月的店铺也陆续开张。整个木根村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避暑季进入“备战”状态。
从无到有
蔬菜种到高山上
蔬菜种植专业户王春胜正推着一台微耕机翻耕“歇”了一个冬天的土地。
“老王,在忙啊!今年准备种点啥子?”
“继续种番茄啊,去年往中心城区送,卖得好得很哦!我打算这一片种点菜番茄,那片种水果番茄,再搭配种点瓢儿白之类的小菜,罗专家你再给我带点种子来撒!”
看到市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罗云米到来,王春胜热情地打着招呼,讲起今年的种菜计划时更是兴致勃勃。
老王种菜近20年,他说:“这几年,我们山上的菜品种越来越丰富,品质也好,我们菜农也确实赚到了钱!”
在王春胜记忆中,小时候高山上家家户户都种土豆、红薯、玉米“三大坨”,种菜的很少。
罗云米说,木根村的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海拔1300多米,槽谷地带还有集中连片的土地,市农科院的专家在对比多个区域后,最终决定将高山蔬菜的研究放在这里。
对于高山小乡村来说,听说要开始发展蔬菜产业,村民倒没啥意见,但就有一个顾虑:交通不方便,种了菜怎么卖出去?
“我们就广泛动员,告诉大家说政府很快就会修路,并说动了四五户村民行动起来。”罗云米说,利用村民提供的土地,他们带着萝卜、莲白、辣椒、茄子等蔬菜种子,在木根村种了10余亩示范田,试验高山蔬菜的最佳播期、栽培技术等。
“土地要用也要养,我们除了引进品种外,还将科学的种菜技术教给村民,少用农药化肥,多施用有机肥等,你看,这土壤现在多松软!”罗云米从地里随手捏起一把泥土,笑着看它们从指尖“流”出。
从少到多
蔬菜“家族”不断壮大
当高山蔬菜种植试验紧锣密鼓开展之时,出村的道路也在加紧修建。随着收菜的货车进村,村民的种菜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
2008年,武隆与市农科院达成合作,依托市农科院的科研力量,在木根村建立起了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
高山蔬菜刚起步时,由于品种和技术有限,村民们主要种植的就是白萝卜、白菜、莲花白等“三白”。但随着根肿病蔓延,这些蔬菜产量逐年下降,加上品种单一,价格也开始滑落,低谷时卖价低至每公斤0.1元。
“我们一边依托这边的带病土壤开展根肿病研究与防治,一边加快更换品种。”罗云米说,高山蔬菜研究所成立至今,主要的任务就是丰富高山蔬菜品种。
借助在全国蔬菜产业领域的专家资源,以及近年来鲁渝协作的项目支持,如今小小的研究所里,每年要引进100余个蔬菜新品种开展种植试验、示范。
水果黄瓜、螺丝椒、烧烤茄、胭脂萝卜……几乎所有最新、最优的蔬菜品种都会来到木根村“开大会”。
“近年来种菜大户们把大棚建起来了,番茄、辣椒等茄果类蔬菜发展得特别好,好多外地的种植大户跑来木根村种菜。”罗云米说。
如今,高山蔬菜产业已延伸到武隆全区,总面积超40万亩,产值15亿元以上,品种包括番茄、茄子、瓢儿白、辣椒、大白菜、甘蓝等近40个。
从有到优
蔬菜种植“玩”出新花样
“种番茄比种萝卜、白菜赚钱呀!人们喜欢吃番茄,市场有需求,这边气候也好,一亩地能产1.2万斤番茄,1斤按3块钱算,就是3万多元的收入哟!”王春胜说。
“这边确实产量高,坪坝地区亩产也就七八千斤,这里轻轻松松上万斤。”重庆山永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陈为双说,公司去年在木根村流转了110亩土地,建起了番茄大棚,其中还有10亩的玻璃大棚,专门种植一些来自国外的优质水果番茄品种,发展番茄采摘。
记者在该公司的育苗基地看到,几名村民正将番茄种子放入育苗钵,钵盘上贴着数十种番茄品种名。
“我们主要有菜番茄、水果番茄两大类,主推的金红13、金红16、天使之唇以及市农科院的渝番717、渝番718品种,全部都以采摘体验为主。”陈为双说。
木根村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还得益于近年来木根村避暑纳凉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到木根村避暑的游客大幅增长,每年接待量约4万人。“以前这里种菜就是供到仙女山,现在种菜直接卖给游客。”罗云米说,所以,这几年在品种筛选上,高山蔬菜研究所也更注重蔬菜品质。
罗云米说,以番茄为例,以前就是追求产量,产量越高越好。现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既要绿色健康,还要有口感。所以,在研究所的基地,除了品种试种研究外,还开展了色板诱虫等一系列生物防控技术,同步向种植大户推广。
“高山气候好,种出来的番茄口感本来就好一些,加上品种的选择,吃起来更是皮薄、翻沙、酸甜可口。”陈为双说。
去年,武隆更是在木根村建起了600亩的番茄谷,这也有了进村后绵延数公里的蔬菜大棚。
“木根村还在路边建了‘田间超市’,供菜农摆摊卖菜,避暑高峰期时生意好得很。如今这里的村民种一亩菜最少收入1万元,稳当得很!”罗云米说。
相关新闻>>>
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95%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4月17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科教处获悉,近年来我市通过农技队伍培训、建试验示范基地、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服务等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去年,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95%。
科教处负责人介绍,去年,市级层面共开展粮油、畜牧、水产、蔬菜、农机等专项技术培训900人次,区县层面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培训农技员4486人。
在基地建设上,我市分国家级、市级、区县级3个梯次,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19个。去年,所有基地共示范主导品种143个、主推技术101项。
在科技服务方面,我市充分整合科研院所等力量,一方面制作农技服务课程通过线上渠道广泛传播,一方面创新示范推广模式,如“科研院所+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基地”“首席专家+技术团队+试验站”等,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