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引入市场化运营理念,打造“三峡第一村”——巫山江村从“灯下黑”变“网上红”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4-23
字体:

4月8日,巫山县龙门街道江村,鳞次栉比的巴渝吊脚楼在阳光的照耀下,古朴典雅。

上午11点过,坐落在山脚下的“山下咖啡馆”打起了拥堂。见游客越来越多,咖啡馆的男主人周军也当起了服务员,跑上跑下为顾客送咖啡和甜点。

“自今年3月8日营业以来,已有4万多元收入。”周军说,有的年轻人甚至自驾上百公里来江村耍。“这里不仅能观赏长江奔流的壮丽景色,还能喝到乡野咖啡,静享慢时光。”

龙门街道办事处主任黎远培告诉记者,一年多前,江村还是一个人口纷纷外流、农房大量闲置的沉寂小山村。自去年开始打造“三峡第一村”以来,江村目前已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成为巫山又一乡村旅游新地标。

变化从何而来?

借势发展

将“灯下黑”打造成“三峡第一村”

“‘江村’并不是一个村。”黎远培说,其实江村是龙门街道龙江社区一组的一个自然村落,因其与长江为邻,村民就习惯地称其为江村。

江村户籍人口有62户260多人,与巫山县城隔江相望,车程仅需10多分钟。随着大批村民搬到县城居住或是选择外出打工,渐渐地,江村农房大量闲置,村庄无人打理,垃圾污水随处可见,成为繁华县城附近的“灯下黑”。

近年来,巫山提出发展以红叶为拳头产品的全域旅游,破败的江村成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2022年8月,在县里的支持下,江村启动了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经过一年的努力,江村的脏乱差情形有了明显改善。

随着环境整治启动,江村的价值也逐渐显现:紧靠县城,交通便利,容易引流;处在宁江渡、神女祠、文峰观等景区的中间位置,可以抱旅游环线的“大腿”;靠江而居,依山而建,尽显“水村山郭酒旗风”意境……

2022年10月,巫山县委、县政府带领有关县级部门以及龙门街道负责人等,前往陕西省留坝县、礼泉县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等地学习考察,回来后就结合江村的实际,邀请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对江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并聚焦农旅融合发展定位,提出了将江村打造为“三峡第一村”的构想。

为进一步提升江村的硬件设施,2024年,当地又将江村纳入市级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序列,进行重点打造。

典型带动

14户村民回村自主创业

江村的发展思路已然清晰,但仍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虽然有了打造“三峡第一村”这个定位,但街道和社区干部、当地村民,都不擅长市场运营。

2024年2月,在县里的牵线搭桥下,龙门街道找到了运营知名文旅品牌“隐居乡里”的企业——恒观远方(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观远方)。

恒观远方成功打造了30多个乡村运营案例,在行业内颇具知名度。如何盘活江村?结合多年的从业经历,恒观远方负责人殷勇强认为,村庄发展的主体应该是村民,以陕西袁家村为例,当地乡村旅游能火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的业态大多由村民自己经营,且乡村发展带来的收益留给了村民,这样一来,他们就更愿意经营好乡村。

按照这一理念,当年6月,龙江社区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当他们说出想法后,质疑的村民不在少数,侯久斌便是其中之一。

面对社区干部的提议,老侯一口回绝。龙江社区党支部书记彭文贵说,像老侯一样存有顾虑的村民不少。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龙江山庄。2013年,村民刘启国将房屋整理出来,打造了江村首家山庄。但由于前些年江村环境太差,山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为了让老刘能带个头,我们对他家的院坝进行了美化,并请设计师免费为山庄进行装潢设计。同时由街道出面,为其提供3年的无息贷款。”彭文贵说,经过升级改造后,龙江山庄月均营业额达5万元。

见刘启国赚了钱,去年底,侯久斌找到彭文贵,表示愿意改造房屋发展文旅产业。其他村民也坐不住了,今年春节,村民刘永生卖掉县城的房子,回到江村开了家乡村旅馆;刘邦兴辞掉工作返回老家开了家代驾公司和台球室……

如今,当地已有14户村民返回江村,通过盘活自家闲置农房,实现了自主创业。

业态多元

避免无序发展、恶性竞争

今年“五一”小长假,江村将正式迎客。记者在现场看到,为抢抓工期,工人连轴转忙施工。而还未完全建成的江村,游客已经源源不断,甚至还有一些来自上海、成都等地的游客。

“这与我们布局的多元乡村业态息息相关。”殷勇强说,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他们把城市商业的运营模式移植到乡村中,打造多层次、有不同业态的乡村综合体。

“江村的业态没有一个是重样的。”龙门街道相关负责人罗军介绍,他们在前期的招商过程中便意识到,业态的同质化势必会引起业主的无序发展、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产业难以为继。

黄亿刚是当地有名的柴火鸡老板,在县城经营多家柴火鸡连锁店,一天接待食客近1000人次。今年3月,他找到彭文贵,希望来江村开店。但让他意外的是,江村拒绝了他。“村民李继平去年已在江村开了一家柴火鸡,与黄亿刚相比,他家的知名度虽不高,但为了长远发展,我们不得不拒绝黄亿刚。”彭文贵说。

经过反复比选,江村计划运营的20个业态被砍为17个:周军开了家乡村咖啡吧、当地网红达人“蓑衣哥”熊永华开了家烤全羊店、谭国霖开了家茶社……

同时,龙门街道将收储来的宅基地打造成中高端民宿,交由隐居乡里运营,并引导包括刘永生在内的4位村民,打造档次稍低的旅馆,形成多层次业态供给。

如今,江村正在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热门新地标,吸引一大波外地游客前去游玩拍照。

“目前,江村正与隐居乡里谈整村运营合作。下一步,我们希望用他们的包装运营能力,让江村‘火’向全国。”罗军说。

相关新闻>>>

重庆每年将培育1000名乡村经营人才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4月18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为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队伍,我市计划每年培育1000名“乡村CEO”等经营管理人才。

据悉,我市将通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高素质农民培训、乡村产业振兴“金白领”培育等项目,开展“乡村CEO”等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具体而言,将从返乡能人、创业达人、回乡青年等人员中挑选一定比例的学员,进行专业化管理能力和市场化思维的培养,帮助乡村解决资源整合、产业运营、品牌建设等核心问题,力争每年培育1000名“乡村CEO”等经营管理人才,打造一支与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