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重庆“大美乡村”建设四项经验全国推广

--

日期: 2025-04-23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重庆浓墨重彩,交出亮眼答卷。4月21日,重庆市“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传来消息,重庆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设计下乡服务等4项工作的经验做法,被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可复制经验清单,面向全国推广,为全国乡村建设提供“重庆样本”。

近年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千万工程”经验,将大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全市整体大美的重要抓手,“穿透式”推动39个村庄建设示范项目落地见效,加快建设30个美丽宜居示范乡镇,一幅“景美、人和、业兴”的大美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

特色产业发展是重庆大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重庆以修缮传统民居、保护历史文化要素、改善人居环境为着力点,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程,成功打造酉阳、秀山两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培育云阳县凤鸣镇黎明村等16个市级示范点。酉阳县依托苗绣、西南卡普等非遗资源,建立非遗工坊,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带动传统村落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33%,走出一条“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资源自己赚”的共富新路径。铜梁区围龙镇则坚持农业、文化、旅游“三向融合”,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产业联动,打造“画里桃源”等52个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塑造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多业态场景,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年均增收1.5万元,实现“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华丽转身。

住房安全与品质提升,是乡村建设的关键。重庆建立施工安全巡查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有序推进切坡建房边坡隐患整治,推行带图审批、照图施工,以及选址踏勘、定点放线等“五到场”管理制度,发布《重庆市新建农房施工技术导则》,全方位提升农房建设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水平。全市设立38个设计下乡工作室,培育1.4万余名乡村建设工匠,为农房建设提供免费设计服务和技术支持。万州区创新建立农房建设管理分片联系工作机制,以“业务骨干+设计下乡人员”协同驻片的方式,常态化对在建农房开展施工巡查和技术服务,既保障安全又管控风貌;同时,136套免费农房建设图集、“渝悦·农房智管”线上服务平台的推出,让科学建房、规范建房走进千家万户。

在城镇承载力提升方面,重庆通过盘活闲置空间做文章。围绕“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效”目标,实施场镇提质改造行动,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利用闲置地、荒地建设综合广场、口袋公园等,满足群众休闲需求;盘活老街区、老厂房,举办民俗、非遗传习活动,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一年来,全市实施102个场镇改造提升项目,建成30个美丽宜居示范乡镇。依托武陵山大裂谷、兰英大峡谷等旅游资源,涪陵区武陵山镇、巫溪县通城镇等文旅强镇崛起;凭借生态优势和高山气候,武隆区沧沟乡、开州区满月镇成为宜居小镇典范;挖掘巴渝文化、古镇历史底蕴,大足区雍溪镇、江津区中山镇等历史古镇焕发新生。

“这些经验的形成与推广,是重庆在乡村建设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成果,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拥军表示,下一步,重庆将按照“镇村联动、串珠成链、集中连片”的思路,纵深推进大美乡村建设。持续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与巴渝新村建设,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筑牢住房安全防线;大力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实现小城镇环境、功能、品质、治理全面升级;着力实施万名乡村工程技术人才培育工程,为乡村建设注入人才动能。

从特色产业到住房安全,从空间盘活到经验推广,重庆以扎实的行动和创新的举措,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大步前行。未来,这座城市将继续书写“大美乡村”建设的精彩篇章,让巴渝大地的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也为全国乡村建设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邓佳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