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灯下黑”到“三峡第一村”的蝶变启示——巫山江村:市场化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









核心提示
在长江三峡腹地,一座曾因人口外流、农房闲置而沉寂的小山村,通过引入市场化运营理念,实现了从“灯下黑”到“网上红”的华丽转身。重庆市巫山县龙门街道江村的实践,为山区库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主体”的创新范式,其经验对破解乡村发展同质化、激活内生动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破局:从“绊脚石”到“新地标”的价值重构
4月8日,巫山县龙门街道江村,鳞次栉比的巴渝吊脚楼在阳光下古朴典雅。山脚下的咖啡馆内,游客络绎不绝,男主人周军穿梭其间递送咖啡和甜点。自3月8日营业以来,这家乡村咖啡馆已实现收入4万余元,吸引了自驾百公里前来的年轻游客。
这个户籍人口仅260余人的自然村落,曾是繁华县城对岸的“灯下黑”。随着大量村民进城务工,62户农房半数闲置,垃圾污水横流,成为巫山全域旅游发展的“绊脚石”。2022年,当地启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投资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江村逐渐显露出独特价值:背靠长江、毗邻县城、地处旅游环线核心节点,兼具“水村山郭”的诗意意境。
2022年10月,巫山县委县政府赴陕西、湖北等地考察后,邀请北京专业团队对江村进行整体规划,提出“三峡第一村”定位,聚焦农旅融合发展。2024年,江村被纳入市级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序列,获得专项政策支持。
突围:“村民主体+企业赋能”的运营革命
江村的破茧之路,始于一场深刻的运营理念变革。2024年,当地引入知名文旅企业“隐居乡里”,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市场化路径。企业负责人殷勇强提出:“乡村发展的核心是让村民成为主人。”这一理念与农业农村部《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中“鼓励村民自主创业”的精神高度契合。
典型带动激活内生动力。相关农家乐老板刘启国是首批“吃螃蟹”的村民。2013年他开办江村首家农家乐,但因环境脏乱生意冷清。2024年,街道为其提供3年无息贷款、免费设计装潢,升级后的山庄月均营业额达5万元。这一示范效应迅速扩散:村民侯久斌改造老宅开民宿,刘永生卖掉县城房产返乡经营旅馆,刘邦兴回乡创办代驾公司……目前已有14户村民回村创业,盘活闲置农房20余栋。
业态创新破解同质化困局。在招商过程中,江村严格实行“业态准入制”。县城知名柴火鸡老板黄亿刚申请入驻时,因村民李继平已开办同类项目被婉拒。最终筛选出17个差异化业态:网红“蓑衣哥”的烤全羊店、谭国霖的茶社、周军的乡村咖啡馆……形成“高中低”多层次供给体系。街道收储宅基地打造中高端民宿交由企业运营,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经济型旅馆,既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又避免恶性竞争。
升级:从“流量经济”到“生态闭环”的深层跨越
2025年“五一”前夕,尚未完全建成的江村已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上海、成都等地游客慕名而来。这一现象背后,是江村对“乡村综合体”的深度构建。
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江村将“城市商业逻辑”植入乡村:引入“隐居乡里”运营中高端民宿,打造“三峡人家”主题餐饮集群;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水上观光、垂钓等体验项目;与县城商超合作建立“江村优选”农产品直销渠道,巫山脆李、魔芋等特色产品通过游客口碑打开市场。这种“旅游+农业+文创”的模式,使村民收入结构从单一房租转向“经营收益+土地分红+务工收入”多元组合。
文化赋能提升附加值。巴渝吊脚楼建筑群、三峡船工号子等非遗元素被深度挖掘。街道联合高校开展“三峡文化活化”项目,在民宿区设置非遗工坊,邀请老船工现场展示传统技艺;策划“长江夜话”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演出重现三峡历史。这些举措使江村从单纯的“打卡地”升级为文化体验目的地,游客停留时间从半天延长至2-3天。
生态治理构建可持续发展。江村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游客每消费100元,提取2元作为生态基金,用于长江岸线修复和污水处理设施维护。同时建立“垃圾兑换超市”,村民可用垃圾兑换生活用品,既改善环境又增强参与感。这种“绿色GDP”模式,使江村在2024年获评“重庆市生态宜居示范村”。
启示:乡村振兴的“江村范式”价值
江村的实践,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提供了三个维度的启示——
政府角色:从“主导者”到“赋能者”。
巫山县政府通过“政策打包+资源整合”,为江村争取到市级示范村资金、建设用地指标等支持,但始终坚持“不越位、不缺位”。正如农业农村部《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强调的,政府应“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场逻辑:从“输血”到“造血”。
“隐居乡里”等企业的介入,不仅带来资金和管理经验,更通过“保底收益+分红”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股东”。这种“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江村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远超全县平均水平。
文化根脉:从“资源”到“IP”的转化。
江村将三峡文化、巴渝建筑等元素转化为旅游IP,开发出“三峡人家”主题民宿、船工文化体验馆等产品。这种“文化赋能”策略,与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中“传承农耕文化促升级”的要求高度契合。
记者手记:市场化运营的“乡村辩证法”
站在江村观景台,望着长江奔涌东去,不禁思考:为何同样的山水资源,在不同的运营逻辑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江村的答案,在于把握了“政府与市场”“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搭建平台,企业以市场化运营激活要素,村民在参与中实现价值提升,三者形成良性互动。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既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的低效,又防止了资本无序扩张的风险。
更值得关注的是,江村在发展中始终坚守文化根脉。从巴渝吊脚楼的保护性修缮,到三峡船工号子的活态传承,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对乡土文化的敬畏。这种“以文化人”的理念,让乡村振兴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
江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城市化复制”,而是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当市场化运营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深度融合,乡村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这或许就是“三峡第一村”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邓俐 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