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推进农业品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5-12
字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指出,加强中国农业品牌文化赋能,推进农业品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农业和文化资源融合发展,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业品牌建设注入强大动力的有效途径。重庆特殊的地理地貌孕育了种类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要加快推进农业品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从传承农耕文化、保护非遗资源、挖掘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挖掘文化资源、创新融合方式、加强品牌推广,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把传承农耕文化与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相结合。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底气所在和自信之源。将农耕文化传承与农业品牌建设相结合,能够为农业品牌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品牌的独特性与辨识度。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依托重庆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如传统梯田农耕模式、特色农事节庆等,梳理出与农产品相关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品牌故事与品牌形象设计中。如以重庆传统梯田农耕为背景,讲述农产品生长的独特环境与传统种植方式,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凸显品牌的生态、绿色特质。同时,建立农耕文化展示馆或体验基地,将农业品牌建设与农耕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和购买特色农产品,还能亲身参与农事活动,体验传统农耕的乐趣,深入了解农耕文化,增强对品牌的认同感,促进品牌推广。此外,还可以将农耕文化教育纳入研学旅行项目,吸引学生群体,通过研学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农耕文化、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培养对农业品牌的兴趣与好感,为农业品牌培养潜在消费群体。

注重非遗保护传承与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相结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既是稀缺的文化资源,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农业品牌建设相结合,彰显非遗价值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能够为农业品牌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一方面,要加强农业产业与非遗技艺的融合。全面挖掘、保护、传承非遗,梳理其中蕴含的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将本土非遗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好特色化、差异化乡村文化发展之路,助力农业品牌建设。如荣昌夏布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将夏布制作与农产品包装相结合,打造具有非遗特色的农产品包装,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利用非遗技艺开发特色农产品,如将传统酿造非遗技艺与农产品加工结合,生产出具有独特风味的调味品、发酵食品等。另一方面,建立非遗传承与农业品牌发展的互动机制。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农业品牌建设,通过举办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农产品制作体验活动等,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了解农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如组织消费者参与传统制茶非遗技艺体验活动,了解茶叶从采摘到炒制的全过程,加深其对茶叶品牌的认知与喜爱。此外,还可以借助非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开展品牌推广活动,提升农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挖掘民俗文化之美与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相结合。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涵盖了民间习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丰富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挖掘民俗文化之美,将其与农业品牌建设相结合,能够为农业品牌赋予独特的情感价值与文化记忆,增强品牌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在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时,要深入研究重庆本地的民俗文化,包括巴渝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传说、民间艺术等,寻找与农产品相关的民俗文化元素。如重庆的春节民俗中有制作腊肉、香肠的传统,可以此为切入点,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肉制品品牌,讲述春节与腊肉、香肠的文化渊源,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在品牌推广方面,结合民俗节日开展营销活动。如在端午节期间,推出与粽子相关的农产品礼盒,结合端午民俗文化进行宣传推广,举办包粽子比赛、端午民俗文化展览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参与,提升品牌的曝光度与美誉度。同时,利用民间艺术形式为农业品牌赋能,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与文化感染力的品牌宣传内容,提升农业品牌的文化传播力。

赵艳龙 作者系合川区官渡镇党委书记)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