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以健康乡村建设护航乡村振兴的四重逻辑

--

日期: 2025-05-19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也强调,建设健康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健康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健康乡村建设应当以保障农民健康权益为根本落脚点,以人才振兴为核心支撑,以绿色发展为生态保障,以乡风文明为文化根基,致力于构建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均衡、人才活力充沛、生态环境优美、文化传承创新的健康生态系统。要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持久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基础。

健康乡村建设要始终把保障农民健康权益摆在首位,让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更公平惠及全体农民。让农民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既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全民健康的必要举措。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加速向均等化、集约化和智慧化方向升级。在此背景下,需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与普惠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促进健康服务供给与农民健康需求的协调平衡。建强县域医疗卫生枢纽,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能力,形成“乡镇辐射村组、村组延伸农户”的服务网络,把医生派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少跑路、少花钱就能看好常见病。整合县乡村医疗资源,建立起紧密的县域医共体,推动县级专家定期下乡坐诊、乡镇医生包村联户、村医当好“健康守门人”,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用数字技术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县域互联的远程诊疗系统,让农民通过智能终端便能实现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精准到户,用云端医疗缩小城乡资源差距。此外,还应当强化政策兜底保障,推动医保报销向基层倾斜,健全村医待遇稳步增长机制,完善医药服务补偿政策,让制度红利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切实守护农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健康乡村建设要着力推动人才振兴,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构建“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生态,通过政策制度优化人才结构和质量、改善人才发展环境、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是缩小城乡健康服务差距的重要路径。在育才方面,需立足乡村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地协同育人,加强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依托职业院校建设乡村健康管理人才实训基地,优化涉农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将全科医学、公共卫生服务等纳入重要教学内容;通过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等,锻造适应乡村需求的懂技术、善管理、会服务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在引才方面,需增强乡村基层岗位吸引力并破解人才职业发展瓶颈。实施好“引凤还巢”等行动,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和拓宽职业发展通道,通过订单式定向培养、城乡医师结对等机制,建立健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等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动机制;通过设立名医工作室、开办健康讲堂等方式,引导退休医师、高校专家返乡服务,形成人才服务乡村的良性循环。在用才方面,需构建权责明晰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建立科学的人才岗位适配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岗、公共卫生专岗等实现人岗相适;健全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聘倾斜政策,拓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激发人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培育有方向、引进有保障、使用有舞台”的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在乡村既有事业成就感、又有职业归属感,让优质医疗服务真正延伸到乡村基层,为农民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

健康乡村建设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民健康福祉深度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归根到底是保障人类的长期福祉。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应用,建立秸秆资源化利用、农膜科学回收、畜禽粪污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链。深挖生态资源多元价值,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打造“生态+康养”“农业+旅游”等融合示范项目,让农民在守护绿水青山中获得可持续收益。全面推进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工程,开展膳食营养科普活动,组织农民运动会和健身文化节等活动,推动实现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培育科学饮食与适度运动的新风尚。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严格防控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深入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提高太阳能、生物质能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的应用比例,推广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让农民生产生活更清洁、更低碳。同时,还应当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上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使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生态治理措施转化为可量化的健康效益,让绿色基础设施成为普惠性健康服务载体,以制度保障使生态保护者获益,真正实现生态资源向健康财富转化。

健康乡村建设要以乡风文明培根固本,构筑农民身心共育的健康家园。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背景下,乡风文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健康理念的重要载体。要将健康理念深度融入村规民约、家风民风建设,通过修订完善乡村文明行为规范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孝老爱亲、环境维护、科学养生等文明行为予以表彰引导,以文化浸润滋养心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倡导婚丧嫁娶简办新办,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扎根人心。创新性挖掘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顺时养生”等健康智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建设好乡村文化传承基地,融合农时规律与中医养生等理念,通过农耕体验、农具展示、民俗节庆等活动载体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认同,使农民在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中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认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设立健康知识专栏,定期举办健康讲堂、义诊咨询和运动健身推广等活动,让农民在参与文化活动中提升健康素养。通过构建以制度规范塑形、以文化传承铸魂、以健康实践赋能的协同治理格局,促进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的创新融合,让健康乡村成为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留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重庆日报 张蕴 郭东方 段佑蓉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研究室,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23NDYB12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