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合了 产业升级了 村民增收了
--









原标题:九龙坡铜罐驿镇4村统一规划、连片发展,带来乡村振兴新气象——
土地整合了 产业升级了 村民增收了
5月7日,阳光照耀下的九龙坡区铜罐驿镇英雄湾村,风景如诗如画。
上午10时许,村东头李家院子上空传出阵阵笑声。当地乡村振兴学院讲解员邓欣怡正领着21名南岸区东港学校的甜甜虎小记者研学参观。
“目前,英雄湾村已承接了两万余名青少年的教育研学活动,研学订单排到了6月。”铜罐驿镇宣传委员李雪说,研学游如此火爆,与4个村的统一规划息息相关。
去年,铜罐驿镇辖区的英雄湾村、新合村、大碑村、观音桥村打破行政边界,整合土地、产业、文旅资源,通过统一规划布局,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
4个村为何要统一进行规划,效果如何?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打破藩篱
统一规划“一盘棋”发展
“统一规划是基于多方面考虑。”李雪说,4个毗邻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共有户籍人口9000多人,在产业类型、土地现状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4个村也存在无序、同质竞争。
水果、花椒、蔬菜是4个村的主导产业,村与村之间盲目跟风发展,导致产业举步维艰。以花椒为例,观音桥村最早种植花椒,当时1斤鲜花椒能卖10元,后来3个村相继种植后相互杀价,花椒的价格降到每斤两元。
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4个村的部分土地被划入了城镇开发边界,加上地块碎、土层薄、田块小,零星分散的土地无法满足规模化发展产业的需求。
这种杂乱无序同样体现在建筑风貌上。村民根据自己的喜好修建,加上部分农房年久失修,导致房屋风貌五花八门,整体十分凌乱。
“归根结底是没有规划引领。”痛定思痛后,4个村的村干部与镇干部于2023年将问题反映给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情况后,该局组建“乡村规划师+产业指导员+文化传承人”团队开展调研,广泛收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论证,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创新提出打破行政藩篱,统一规划整合4个村的土地、产业等资源布局,推动“一盘棋”发展。
根据4个村的统一规划,英雄湾村被定位为农文旅核心区,新合村为农文旅拓展区,大碑村、观音桥村为农业生产区,4个村抱团打造城市后花园。
重构空间
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有序布局
在统筹开展片区村庄规划的同时,铜罐驿镇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契机,将4个村整理的8.46平方公里土地分解成12个子项目,整合2.19亿元资金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布局五大工程。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零散的耕地整合利用,并配套了沟渠路网,让‘巴掌田’连成‘聚宝盆’。”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刘浩亮说,这为一些项目按照村庄规划有序落地提供了用地空间。同时,也让业主吃下了“定心丸”,避免踩到“用地红线”。
冯展是重庆一农业公司负责人,今年2月,经九龙坡区农业农村委牵线搭桥,他找到了英雄湾村党总支书记王速明。经过多次考察交流,他最终将集种植、加工、研学于一体的150亩食用菌基地落户于此。
要是在一年前,王速明只能婉拒这个送上门的项目。
王速明说,过去由于可利用的土地数量有限,且地块破碎、分散,很多业主只能“望地兴叹”。如今,在片区统一村庄规划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赋能下,英雄湾村将不符合规划的砖厂关闭,并通过闲置农房复垦方式,整理出120亩用地。同时,通过统一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新合村腾出了30多亩用地空间,共同解决了项目发展的用地需求。
“再过几天,我们将进场动工,力争6月底前完成一期20个现代化大棚的修建。”冯展站在整理好的土地上说。
如今,在村庄规划的引领下,4个村的空间布局完成重构——集中调整133亩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指标至英雄湾村、新合村,商业用地向人口集聚区域倾斜,工业用地向交通便利区域倾斜。同时,还满足了果品储藏及生产物资储备库、农产品加工仓储、荷韵田湾农旅综合体等28个项目的用地需求,并保障北京中汉教育集团、重庆同鑫公司等企业相继落地。
规划引领
传统建筑修复和村庄肌理有机统一
事实上,片区统一规划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有序调配,产业的统筹布局,更让传统建筑修复和村庄肌理的相得益彰。
王速明说,英雄湾村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如果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修建房屋,不仅容易破坏传统建筑,还容易造成乡村整体风貌不协调、杂乱无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
56岁的陈正群是英雄湾村十组村民,说起搬迁至美丽乡村集中安置点居住,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白墙灰瓦的民居整齐划一,水电路气网讯一应俱全,和城里居住没啥区别。”
陈正群曾居住的100多平方米的老宅,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传统建筑。为了让传统建筑修复和村庄肌理的风貌统一,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及村民生产生活需求,村庄规划给出了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在村里的统筹指导下,村民自己修建房屋;二是村民将闲置农房出租给业主,在村里的指导下由业主进行修复;三是村民搬到安置点,将老宅交给村里托管,进行集中风貌修缮。在镇村干部以及乡村规划师的耐心解释和引导下,陈正群从抵触到逐步消除顾虑,并搬到安置点居住。
村民的农房托管后,英雄湾村按照传统山水村落“院坝·林盘·田塘”格局,对房屋外观、颜色等风貌进行设计修复,实现山水等自然资源和村舍风貌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通过“村集体+公司”模式,修缮后的农房被打造成“九乡十八坊”,农房变成了豆花坊、茶艺坊,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气息有机融合。
如今,陈正群家的老宅不仅打造成了农耕体验馆,她还在家门口的村公司上班,算上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一年能挣4万多元。
在片区规划的引领下,目前4个村已新建美丽乡村民居282户,改造提升老旧民居195户,打造美丽农房小院7个,不仅实现了传统风貌统一,还吸引大量游客前去打卡。(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