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加强文明乡风建设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5-26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核心路径,也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关键支撑,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扎实基础。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工作,展现新时代乡村新气象是一个持续性目标,需要徐徐发力、久久为功,持续优化和改进措施,不断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

强化思想引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明确加强文明乡风建设的方向、思路和具体实施路径。另一方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此外,还可以借助智慧党建平台推广数字农家书屋、线上文化交流平台,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积极探索理论宣传教育新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党建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的新格局。

激活文化资源。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保护与传承。要留住具有农耕文明特征和地域特点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塑造文明乡风。尤其是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措施和具体范围。同时,要注重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工艺、民俗活动或戏曲音乐等的传承,通过建立非遗工坊、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方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另一方面,要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需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丰富乡村文化的活动形式,举办文化艺术节、文化展览和理论讲堂,让乡村文化资源成为凝聚村民的精神纽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等,充分展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立足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传承和创新中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乡风建设。

健全长效机制。要坚持文明乡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文明乡风建设常抓不懈,形成“价值引领—制度规范—成效显著”的闭环机制。一方面,要健全宣传、激励和责任机制,将文明乡风建设与乡村治理等工作有效结合,形成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修订村规民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明规范等内容纳入其中,并通过村务公开栏、村委广播、乡村网格员入户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村民对村规的重视程度,提升村规的约束力及普及性。同时,将文明乡风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明确各单位的责任归属,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对完成较好的单位进行奖励。还可以通过评选乡村“最美家庭”“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落地落实。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要制定推进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治理目标、重点和责任分工,提出切合实际、标本兼治的工作措施,建立专项治理推进机制。要强化问题导向,落细政策举措,坚决抵制和严肃处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

挖掘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关键要有一支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培育挖掘本土乡村文化人才,建立本地的“乡贤数据库”。通过系统普查和精准识别,对本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手艺人、民俗活动组织者等进行对口帮扶,并按照文化类型的不同,构建乡村文化人才分类培育体系,启动文化保护和传承计划,让本土乡贤人才能安心创作。同时,完善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成立“乡村文化人才发展中心”,制定文化发展相关激励政策,引导更多村民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保障,创新引才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为扎根乡村的外来文化人才提供良好的配套政策与投身事业的环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更加安心。如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文化人才专项基金,吸引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此外,要加快建设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整治乡村卫生环境,用绿水青山吸引、留住更多文化人才,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更多动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牟雨璇 马蟹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