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院坝小舞台:敲开乡村治理“心门”的文化钥匙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5-28
字体:

五月的渝东南丘陵间,薄雾如纱缠绕着青瓦白墙。在重庆市武隆区凤山街道蒲板村传家屋基小组,54岁的小组长郑清美踩着湿滑的石板路,摩托车后备箱里的锣镲碰撞出清脆声响。当他掀开院坝里的防雨布,四盏太阳能灯瞬间照亮青砖灶台,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三句半”即将开演。

三句半里的“矛盾灭火器”:乡土智慧的现代转译

“老张老李莫怄气,宅基地界看仔细,尺子不如尺子戏(注:方言‘道理’),和气!”随着铜锣敲响,郑清美带着三位村民踏点而出,夸张的挑眉和手势逗得围观老人直拍大腿。这段根据真实纠纷改编的三句半,原型是去年村民王大爷与邻居的宅基地之争——当时郑清美现场编唱的“墙根那棵老槐树,两家各占一半土,退后三尺种葡萄,致富!”让剑拔弩张的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在郑清美的“治理百宝箱”里,褪色笔记本已密密麻麻记满128段原创三句半,泛黄的《调解手册》用红笔标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顺口溜,智能手机里202个短视频记录着从婆媳吵架到土地流转的调解现场。最特别的是他独创的“纠纷剧本化”模式:将宅基地、彩礼等常见矛盾编成《宅基纠纷劝和调》《彩礼新风三字经》,邀请当事人担任“主演”。村民笑称:“演完对手戏,气就消了一半,再见面都不好意思板着脸。”

村支书董泽兵翻开工作台账:传家屋基小组连续5年零信访,90%的矛盾在院坝舞台化解。“以前调解靠磨嘴皮子,现在靠敲锣打鼓。”他指着墙上“无讼小组”的锦旗感慨,“老百姓爱听段子不爱听大道理,老郑的三句半比十场普法会都管用。”

从麻将桌到聚光灯:乡村女性的精神突围

暮色四合时,“快乐姐妹花”的排练声从晒谷场传来。58岁的冯志菊踩着《好日子》的节奏旋转,花衬衫下的腰肢比搓麻将时灵活得多。这个曾被戏称为“麻将四人组”的群体,如今成了十里八乡的“文艺轻骑兵”。

一切源于2024年那个春寒料峭的午后。得知村民郭仁美术后抑郁,郑清美提议:“与其拎鸡蛋送水果,不如拍个抖音让她乐呵乐呵。”陈蓉带着姐妹们换上压箱底的花裙,在院坝里跳起自编的《康复舞》:“病房的墙太苍白,姐妹的歌暖胸怀,抖音打开笑一笑,阴霾散!”这条充满乡土气息的视频在病床前循环播放,郭仁美攥着手机笑出了泪花。

如今,这支平均年龄52岁的团队拥有专业级演出服和定制版音响。她们在蔡婆婆98岁寿宴上表演的《长寿谣》,让视频连线的子女哭着说“妈妈像换了个人”;自编的《垃圾分类恰恰恰》在周边村巡演12场,带动全乡垃圾减量30%。冯志菊摸着磨出老茧的手掌说:“以前打麻将打到天黑,现在排舞排到月亮升起来,老公说我眼神都亮多了。”

短视频里的治理革命:小屏幕上的共治同心圆

当5G信号覆盖蒲板村,郑清美自费购置的三脚架在院坝支棱起来。这个只会用老年机的老党员,如今能熟练运用剪映APP,带着村民把乡村拍成“微纪录片”。在他的镜头里,72岁的留守老人用方言翻唱《少年》,沙哑的歌声里藏着对远方孙子的思念;返乡青年李建军的脆桃直播,无人机镜头下百亩桃林如粉霞铺地,带动销量增长200%;10岁女孩小雨拍摄的《我的乡村日记》,记录着爷爷编竹筐的老手艺人时光,在抖音获赞15万。

最富创意的是“云监工”模式:去年森林防火隔离带施工时,村民自发组建监督群,用13条短视频记录混凝土浇筑、苗木栽种等细节,倒逼施工方整改3处质量问题。“群众的手机就是移动摄像头,每个镜头都是治理的传感器。”凤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本涤展示着“蒲板村传家屋子”话题下的2000多条视频,既有婆媳互夸的温馨片段,也有财务公示的现场直播,“这才是真正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郑清美的治理账本上,一组反比例曲线格外醒目:当文艺团队月均创作视频超过10条时,纠纷发生率持续为零。更令人惊喜的是“裂变效应”——周边8个村庄相继成立文艺调解队,300多户村民用镜头记录移风易俗,形成独具特色的“视频治村”生态。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乡土注脚

雨幕中的院坝舞台上,最新创作的《反诈三句半》正在上演:“陌生电话莫轻信,验证码可别乱给,守住钱袋保平安,谨慎!”台下,9岁的妞妞跟着节奏挥舞荧光棒,78岁的张大爷掏出小本本记台词。郑清美擦着汗说:“乡村振兴不是盖新房、修大路,是要让每个人心里都亮堂起来。”

这场没有围墙的治理实验,生动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密码:以文化人激活自治基因,用科技赋能重构治理生态。当三句半的幽默消解戾气,当短视频的镜头凝聚共识,蒲板村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村民都成为治理的“编剧”“导演”和“主演”。

暮色渐浓时,郑清美摸着胸前的党员徽章哼起新编的调子:“院坝搭起小舞台,家长里短唱出来,矛盾纠纷随风散,乐哉!”远处,归巢的鸟儿掠过青瓦,将歌声带向更辽阔的山野。这曲由锣镲、笑声和手机镜头共同谱写的“枫桥新曲”,正在渝东南的丘陵间传唱,为乡村治理现代化交出一份温暖的答卷。

记者手记:

在蒲板村的清晨,记者常常看到村民围坐在院坝里,一边择菜一边讨论新剧本的场景。这里没有高大上的治理模型,只有贴着地皮的智慧——用三句半讲法律,用短视频晒村务,用广场舞聚民心。这种从生活褶皱里生长出来的治理艺术,恰恰抓住了基层治理的本质:不是冷冰冰的制度堆砌,而是热乎乎的情感连接。当治理回归“人”的维度,当科技充满“人”的温度,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蒲板村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治理,永远生长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记者 邓俐 邓佳星)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