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空心村”又热闹起来了

--

日期: 2025-05-28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原标题:綦江花坝村以规划破解“三难”

“空心村”又热闹起来了

5月21日,进入初夏的綦江区古南街道花坝村,生机勃勃。

宽敞的村道在碧绿的田野间穿过,串起小院人家和多个休闲项目;山坡上的梯田层层叠叠,秧苗正拔节生长;银白大棚里,红色的樱桃绿色的葡萄缀在枝头,引来游客采摘。

花坝村背靠古剑山,头枕綦江河,自然条件优越;离綦江城区只有3公里,交通便捷。即便如此,花坝村也曾是有名的“空壳村”:产业“空心”,增收乏力,全村2400余名村民,高峰时超过一半的人在外务工、生活。

“我们找准了影响花坝村发展的三大难点,于是从规划角度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从而为产业空间的重构打下基础,实现具有花坝特色的乡村振兴。”綦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的花坝村已成为綦江的“后花园”:构建农文旅融合一体化场景,引入农事体验项目,发展市场主体58家;去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7万元。

优化空间布局

零碎坡地变“共享农场”

5月21日上午,花坝村“坝上花开农场”里,茄子正在开花,番茄结出小小的果实。60岁的赵中育作为这个“共享农场”的“托管员”,忙着在菜地里施肥。

“这一片地只有20亩左右,但分属于十多户村民。”赵中育说,由于土地零散坡又陡,以前这一片只能种玉米和红薯。

发展空间不足是花坝村发展的一大“难点”。2024年,綦江区规资局在该村开展村庄规划统筹引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发现花坝村的“空间不足”实为“空间统筹不足”,于是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和实际建设需求,创新“空间布局+场景建设+融合发展”的规划理念,对花坝村的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

“这一片的零碎土地实行‘小改大’,靠山的部分还实行‘坡改缓’,让土地规模化利用变成可能。”花坝村驻村第一书记贾海涛表示。

去年改造完成后,村里将这20多亩土地策划为“共享农场”:将大块土地中的一部分,按40平方米为一块的标准,划出30多个小块供市民认领;周边安装摄像头,供认领市民在家随时观察自家地块上蔬菜的长势,不能自己种菜的地块则由村民赵中育等“托管”;余下地块,则种上玉米等。

现在30多块“农场”已基本被认领完,不少市民周末跑来花坝村体验种地。“每次都带了小孩来,让他亲近自然,感受田园生活。”认领了其中一块地的綦江市民杨晨告诉记者。

目前,花坝村已通过实行237亩低效园耕地整治、23亩林耕置换等,完成农用地“小改大”“坡改缓”共计350亩,为花坝村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模式,推动实施机械化试点作业奠定了基础。

完善配套设施

在外打工大厨返乡开农家乐

5月21日上午10点半,“花坝农家乐”老板薛中明正在厨房忙着点豆花。

“现在不仅周末人多,平时人也不少。”在外工作了多年的薛中明高兴地说,这回是“回头客”,昨天提前打了电话,说要吃豆花饭。

薛中明有一手好厨艺,以前一直在綦江城区的餐馆当大厨。花坝因离綦江城区近,从村北边穿过的210国道附近经常有城里人来田边散步,周边也开起了几家农家乐。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有好手艺,却也不敢开农家乐,因为我们家有点偏远。”薛中明的妻子传芬摇着头说。

根据规划,去年村道实现了“升级”:4.5米的公路扩宽到7.5米,薛中明家旁边就是利用闲置土地兴建的停车场,可停20多辆车;旅游高峰时,村道被设计为单向通行的“环线”,村道靠右一侧则划出了临时停车位——这时,位于“环线”旁的薛中明家就有了优势。

“来的人多得很,很多人都要吃顿饭再走。”传芬高兴地说,尤其是今年春天油菜花开了,来的游客更多,就餐需求突然爆发。两口子一合计,回家开起了农家乐。薛中明说,现在客流高峰时,他的农家乐一天能收入上千元。

产业发展,需要基础设施作为支撑。针对花坝村配套设施落后的“难点”,在规划统筹下,区相关部门从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两方面的规划入手,提升花坝村的基础设施水平。

在配套设施方面,在扩宽6公里村道的同时,拓宽改造1.2公里种植园连接道路,方便游客去往各个采摘园和景点;建设生态停车场1个、路边和临时停车位近300个,使全村停车位增加到700余个;配建旅游公厕11个,同时建设娱乐休憩场、民俗活动广场各1处,增加村民与游客的休憩空间;设立草坪风车等景观点8处、导览设施10处,提升游客体验。

“我们村的配套设施经过科学规划后,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都得到进一步完善,村民和游客都特别满意。”花坝村党总支书记蒲余兵表示,随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里的发展后劲也不断得到增强。

重构产业结构

引进业主激活发展动力

5月15日,村民王中桥在自家地里采摘番茄后,准备就近卖给农家乐。

“最初我是在外面打工,后来看到村里搞农家乐的多了,他们对蔬菜的需求量还很大,我就回来种菜卖。”王中桥笑着告诉记者,现在自己种的菜基本都卖给了村里。

王中桥返乡种菜,是从村里涌入大量业主开始的。

“当时我们在綦江城区周边选址,找了好几个地方,它们在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都旗鼓相当。但花坝在土地条件、配套设施完善度方面更胜一筹,更有利于企业发展。”“奇妙村”农文旅研学项目负责人彭纯亮说,现在“奇妙村”项目流转了200余亩村里的土地,发展乡村主题乐园、农耕体验区等,让城市来的游客与乡村亲密接触,获得心灵的放松。

2020年,只有两三名业主到花坝村发展,流转的土地只有二三十亩。现在,该村已引进业主50余名,围绕农文旅发展粮油种植、水果采摘、休闲度假等项目,流转的土地达1800亩,带动近1000名村民增收。

规划改变了花坝村的空间,也重构了花坝村的产业结构。

负责花坝村规划的规划师刘春龙告诉记者,村里在通过规划形成的集自然山水、农耕体验、亲子活动、休闲民宿于一体的“山水田园休闲带”基础上,打造“特色水果采摘+非遗体验+餐饮民宿”一站式服务,初步形成“景区运营+农事体验+文创消费”的创业就业链条。

据统计,花坝现在有四季瓜果园1200亩、生态水稻600亩;盘活闲置农房55栋,发展起了乡村乐园“奇妙村”等项目。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7万元,同比增加近4000元。(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罗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