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一所学院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强引擎”

--

日期: 2025-07-07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原标题:江津系统构建引才、育才、创业、留才的全链条生态

一所学院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强引擎”

盛夏时节,在江津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园,乡村电商达人杨天旭正带领“花椒主播团”,用镜头记录铁锅翻炒花椒,腾起的香气仿佛透过屏幕扑面而来。

“江津花椒产业集聚度高、品质好,我要让互联网思维扎进花椒林,打开全球花椒大市场。”在杨天旭的推动下,江津花椒已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23个国家,年出口量达250吨。

一名全球卖椒人让江津花椒香飘23国的背后,是江津区破解乡村人才困局的生动缩影。针对产业跃升征途上的“人才短板”,江津区积极探索建设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系统构建引才、育才、创业、留才的全链条生态,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人才动能,让怀揣梦想的新农人与充满希望的乡村热土实现双向奔赴。

智汇乡村

集聚专家人才解难题

江津龙华富硒观光产业园里,瑞远农业负责人黄六林轻抚柑橘枝条,目光凝重。这位深耕富硒产业八年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如今不得不面对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现有技术储备已跟不上消费升级需求。”

“专家资源太过分散,指导效果相当有限。”黄六林坦言,尽管他积极走访对接市内涉农高校的专家人才,但始终存在专家人才找不到、找不准、用不好的问题,碎片化的技术支持让农产品的研发效率大打折扣。

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的来电带来转机:“专家库匹配到几位富硒领域的权威专家,马上派服务专员为您对接。”“太及时了,这下有了专家加持,研发高端产品更有把握了!”黄六林顿时高兴了起来。

黄六林的困境是如今不少新农人境遇的真实写照。为此,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精准发力,打造涉农领域产教联合体,聚合西南大学、市农科院等4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起由194名涉农专家构建的专家人才资源库,分类设立谷物、肉制品、青花椒、青菜头等6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中心。

为常态长效支持涉农经营主体有效解决技术研发难题,该学院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制度,选聘由12名农业高端科技人才领衔、106名农业骨干人才组成的现代农业专家服务团,通过“专家驻企”“线上问诊”等创新服务模式,助力50余家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研发生产,极大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创享精彩

培育乡村创客激活力

种养技术薄弱、运营管理低效、资源整合不足是困扰乡村创客的几大难题。吴滩镇“象外婆”生态农庄创始人张祖林就曾多次经历乡创危机。

“以前,从果树种植技术到餐饮民宿管理,再到传统文化挖掘,全靠自己在全国各地报班‘打补丁’。”张祖林翻着厚厚一叠结业证书无奈地说,“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学完回来实践,走了不少弯路!”

针对张祖林的“知识焦虑”和“服务零散”问题,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为其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开展全链条培训,精准匹配帮扶专家,推荐乡创合伙人,帮助对接上下游企业、电商机构等平台资源。在学院的全程陪跑支持下,如今农庄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年收入达5000万元。

该学院建立长效的乡创人才赋能培养机制,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开设“乡村CEO”特色小班。小班聚焦“技术端—生产端—经营端—销售端”四端融通,在技术端引入农业专家驻场指导,生产端建立中试车间、质检中心等共享平台,经营端开设品牌营销课程,孵化出“麻爪爪”“窑鸡王”等特色食品IP,在销售端搭建直播基地,培育出一批乡村网红。

联农带农

链接涉农企业促共富

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广泛链接重庆江小白农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小白)、重庆西部食谷食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推动涉农企业与乡村创新创业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在永兴黄庄的万亩田野间,学院通过引入重庆文理学院赵立军教授团队,为江小白、山渐箐合作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成功研制出降低机收损失15%的杂粮割台和作业效率提升300%的多功能播种机,联合培养出近千名本土农机手,农机手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实现“以技致富”。

随着全国首家丘陵山区无人农场的建成,江小白不仅攻克了山地农机应用难题,还通过订单农业等多元形式,带动3000余户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过去种地靠天吃饭,如今跟着学院学技术、跟着企业闯市场!”合作社社员们由衷感慨。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围绕链接企业、培育人才、服务产业、带动农户,以科技支撑为驱动,将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现代技术引入田间地头,有效打通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构建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壮大—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乡村富民产业链。(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