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有“李”: 独臂翁的甜果园
--









记者手记
苦难从不是命运的注脚,而是让生命扎根更深的养分。
七月的巫山,晨雾像一匹湿漉漉的绿绸缎,漫过官渡镇双月村的腰际。村民刘绪海家的脆李园早已苏醒,青枝被圆滚滚的果子压得低垂,果皮上的白霜沾着露水,在晨光里轻轻晃。
顺着果林间的小路往上走,树影里钻出阵阵笑语。60岁的刘绪海正踮脚摘李子,他左手捏着果子往测糖仪里挤汁,半截右臂将仪器稳稳抵在腹部。
“15.7%!够甜,可以开卖咯!”他认真看着测糖仪的屏幕,然后开心地向不远处吆喝。说话间,采摘的村民们挽起了袖子,在脆李树里忙活起来。
十余年来,这片200亩的脆李园,是他还债的“信心”,更是他用一只手在荒山上刨出来的“甜日子”。
今年5月,因十年坚守偿还巨额债务,用实际行动书写信义篇章,刘绪海获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一肩诚信
“欠下的债,一分都不会少”
初见刘绪海时,他正在脆李园间忙碌。他用仅有的左手正在修剪李树枝,只见那指关节被磨得像老树根,掌心的老茧厚得能磨亮铁锹——这是40年里,无数次“摔下去再爬起来”磨出的印记。
1983年,高考失利的刘绪海不甘心在家刨土,揣着借来的钱考了驾照,买了辆二手大货车跑运输。短短几年,家里盖起两间砖瓦房,孩子的学费总算有了着落。
可命运的急转弯,出现在1993年深秋。那天他拉着货物往目的地赶,山路湿滑,货车失控翻进沟里。一场车祸夺走了他的右手,三级肢体残疾的鉴定曾让他觉得“天塌了”。
但看着年迈的母亲和上学的孩子,他咬着牙撑起了这个家:“手残疾,但不等于心也残疾了。”
2010年,见镇上盖房的多了,他东拼西凑150万办起页岩砖厂。开始创业时,他没雇人,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工人:左手搬砖坯,右臂残端顶着砖摞借力,一天下来,残端磨得血肉模糊,就用布条裹紧了接着干。
头两年生意火,订单排到半年后,他甚至盘算着再盖两间厂房。
可好日子没长过。2013年,几个开发商突然“跑路”,欠着的120万砖款成了泡影。供货商找上门时,他正蹲在砖厂的废墟上——砖窑停了,工人散了,只剩满地碎砖。他蹲在碎砖堆里,掏出皱巴巴的账本:“我刘绪海欠下的,一分都不会少。”
为了还债,他卖掉刚盖的砖瓦房,卖掉跑运输时的货车,妻子去广州玩具厂打工,他自己则承包了20个蔬菜大棚,天不亮就钻进棚里摘菜,左手拎着百斤菜筐,一步一挪往镇上去。那条路他不知道走了多久,只记得每天都走得满身是汗,脚底的泡磨破了又长,长了又破。
“别人失败一次就垮了,他倒好,摔得越狠,爬得越欢,他很厉害,很能折腾。”村民们私下里说。可没人知道,他的心里永远攥着这样一句话“借碎米还整米。”
“债要还,日子更要过。”他在记账本上写,左手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犟劲。
一种坚持
“单手开荒也要种出‘甜’日子”
2015年春天,镇干部上门走访,带来个消息:县里要大力发展脆李产业,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绪海,那片荒山,试试种脆李?”
之后,刘绪海包下荒山,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用左手握紧铁锹挖着比石头还硬的荒土,给李子树挖大窝。为了尽快开荒,长时间一只手着力地挖,让他的手磨起了血泡。但是血泡破裂的痛也没能让他放弃,他还是常常在园子里忙到天黑,回家时衣服上全是泥土和汗水。
对于刘绪海而言,一只手打窝不算难,要一只手把树苗种下去更难。“我得先左手把树苗放进窝里,再用右臂和脸夹紧扶正,然后手脚并用的覆土。别人可能三五分钟就能种好一棵,我要花两到三倍的时间,一不小心脸上还会被枝条划伤。”刘绪海说,虽然很难,但他相信只要不放弃,总能把树苗都成功种上。
树苗成活后,难题接踵而至:一亩地该栽多少棵树才通风透光?病虫害来了怎么防治?他揣着自家种的脆李,跑遍周边果园拜师,笔记本上记满了种植李子的不同方法。
为了种出好脆李,刘绪海还试遍了村里能找到的品种,最终选定口感清甜的巫山脆李中熟品种。管护的时候,他还拉来有机肥慢慢发酵,“果子得吃得健康,这是良心活”。
为了解决脆李裂口的老难题,刘绪海自掏腰包跑遍周边区县取经,终于发现铺地膜能保持土壤湿度。之后,他在自家的园里铺了地膜,“现在裂口的李子比以前少多了”。
2018年夏天,第一茬脆李熟了。青绿色的果子挂满枝头,他摘下一颗,咬了一口,脆嫩的果肉在嘴里化开,酸甜的汁水淌进喉咙——那是他这辈子吃过最甜的味道。
2019年,脆李大丰收,他赚了17万元。那天他拿着存折,在妻子面前数了一遍又一遍,数着数着就哭了——那是他失去右手后二次创业挖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他还债路上的“光”。
如今的脆李园,早已不是当年的荒山。七月的果园里,脆李压弯枝头,工人们忙着采摘,竹篮碰撞的声音、说笑的声音,混着果香飘得很远。
“今年估计能收3万斤,能卖10多万元,离把债还清,又近了一步。”他的声音里,带着藏不住的轻快。
一腔感恩
“都是苦过来的人,能帮一把是一把”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日子好起来的刘绪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着乡邻一起“种甜”。
2017年,刘绪海和5户种植户凑钱,成立了巫山县娃娃包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里,有8名残疾人——水库村的向方俊就是其中之一。向方俊肢体残疾,以前靠低保过活,刘绪海见他日子难,主动找上门:“来我园里干活吧,除草、摘果,能干多少算多少。”
如今向方俊在园里管着几亩果树,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他逢人就说:“绪海是我的恩人,让我活出了盼头。”
像向方俊这样的残疾人,园里常年都有,刘绪海总说:“大家都是苦过来的,能帮一把是一把。”
2019年脆李丰收后,刘绪海不仅用收入还债,还自掏腰包3万多元,给村里修路。“以前村里没正经路,收果子全靠人背肩扛。”
修路时,刘绪海每天带着工具在工地上忙,左手搬石头磨出了血泡,就裹层布继续干。后来当地政府在这条基础路上进行了硬化,如今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果园,村民们都说:“这路是老刘用血汗铺出来的。”
70多岁的刘继周家里没劳力,5亩地成了撂荒地,刘绪海请挖掘机将地开垦出来,还教他种植脆李。如今地里不仅有脆李,还套种了玉米、黄豆等。
这几年,刘绪海成了村里的“土专家”。作为巫山县人大代表,他还经常在家里举办脆李种植技术培训,讲解病虫害防治、施肥、抹芽、打枝等技术,每次都少不了讲防裂口的窍门。
县残联注意到这个“能折腾”的残疾人,主动给刘绪海申请了残疾人创业贷款,还帮他联系电商平台。“现在一天能接好几十个订单,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吃到巫山脆李。”刘绪海笑着说。
这些年,刘绪海先后获得“重庆好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荣誉。可他还是老样子,穿着沾着泥土的胶鞋,戴着草帽,每天泡在果园里。
有人对刘绪海说:“出名了,该歇歇了”。
他摇摇头:“我是农民,就该守着土地;我是人大代表,就该为乡亲们办事。”
最近,刘绪海正计划着把自家二楼收拾出来作为培训室,邀请镇上和县里的技术人员来指导,“要让李子种得好,顺顺利利出大山”。
暮色漫过脆李园的山脊时,晚风裹着果子的清甜,摇得枝叶沙沙响。刘绪海站在果园高处,望着远处村民家亮起的灯,像落在山坳里的星光。
这片曾浸过汗水与血痕的土地,如今用沉甸甸的脆李,把“苦”酿成了“甜”。而那个用左手写下倔强的人,早已把自己活成了一盏灯 —— 这灯光不灼目,是像脆李园的晨雾一样,温润地漫过山坡,让更多人在光影里,摸到了日子的甜。
那些在逆境里不肯折腰的人,把苦难熬成糖,终将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希望。(第1眼TV-华龙网 陈雨 实习生 王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