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五六十岁,头回见红薯7月就丰收!这新法子,真把咱种了一辈子的老红薯,种出了新名堂!”近日,重庆三峡农科院甘宁基地的甘薯示范田里,泥土翻涌间滚出一串串饱满的“万薯25”,种了40年红薯的付绍琼蹲在田埂上,捧着刚挖的红薯左看右看,眼里是无比的惊喜,忍不住直咂嘴。
田埂两边,是新旧种植的“对垒”。左边,是付绍琼按老规矩种的本地红薯:皮厚肉糙,个头参差不齐,要等霜降才收;右边,示范田里的“万薯25”“普薯23”刚收完头茬,表皮光滑透亮,个个长得匀称。“你看这‘万薯25’,3月底就栽苗,铺着地膜保墒增温,比老品种早收俩月!”付绍琼捏着两个红薯比大小,“现在鲜货少,4块钱一公斤,比秋冬贱卖时贵一倍还多,一亩地光这茬就能多挣千把块!”
测产数据更有说服力。示范田里,“万薯25”亩产1650.3公斤,“普薯23”亩产1767.7公斤,远超本地老红薯亩产800公斤左右的“老纪录”。按市场价算,一亩“万薯25”能挣6600元,抵得上过去种两季老红薯的收入。
“过去种红薯,全凭‘土经验’:浇水靠挑,施肥靠撒,累得直不起腰,红薯还净长成‘歪瓜裂枣’。”付绍琼指着田垄间的黑色滴灌管,语气里满是新鲜,“现在这‘水管子喂肥’的技术真神!肥料化成水,顺着管子直接流到根上,啥时候浇水、啥时候施肥,技术员早按生长期排好了‘时间表’,手机一点就启动,省工又精准。”
这水肥一体化技术,让种植从“凭感觉”变成了“讲科学”。付绍琼摩挲着“万薯25”光滑的表皮:“你看这红薯,没虫眼没伤疤,商品率超过93%!搁以前靠土办法,能有60%商品率就不错了,哪敢想个个都能当‘精品’?”
更让她惊叹的是“一茬接一茬”的巧劲。“老规矩是收完红薯地就荒着,人家这示范田不歇气。”付绍琼指着刚栽下的藤蔓,“头季挖完,藤蔓剪下来直接当第二季的苗,当天就栽上,11月又能收一茬,正好赶春节前卖个好价。”
从“一年一收”到“两茬连作”,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护航”,变化的不只是产量。“过去收完红薯,藤蔓要么烂在地里,要么当柴烧。”基地技术员笑着说,现在藤蔓成了“宝贝”,剪段扦插就是新苗,既省了育苗成本,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传统作物遇上现代技术,才能打破‘低产低价’的困局。”现场评议的专家们坦言,万州红薯能提前上市、多季丰收,靠的就是新品种选育、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藤蔓再利用这套“组合拳”。
夕阳下,付绍琼把技术员给的《红薯优质高效种植手册》揣进兜里,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老办法得改,新技术得学!回去就照着干,让咱的老土地也长出‘新钱景’!”(邓佳星 应凤林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记者 邓俐)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