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理到致富 重庆“小微湿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









核心提示:
洼泽灵秀,窥微识远。坐拥山水禀赋,重庆8公顷以下小微湿地占全市湿地三分之一,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美化生态的关键“末梢神经”。日前,重庆林业局发布第一批“小微湿地+”名录,涵盖了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生态修复等6个类型25个“小微湿地+”建设典型案例。犹如投石激澜,小微湿地模式于方寸间泛起生态改善的涟漪,汇聚成可持续发展的浪潮。在重庆实施“小微湿地+”一周年之际,第1眼TV-华龙网特别推出《湿地“微”澜》系列报道,一同探寻方寸之间的生态密码,感受巴渝大地上跃动的绿色脉搏。从治理到致富,从一隅湿地到全域振兴,重庆以“微”为笔,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叙事。
在建设美丽重庆及巴渝和美乡村的过程中,如何把绿水青山的“颜值”转换成产业发展的“价值”?重庆市林业局在全面加强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中,积极探索“小微湿地+生态产业”模式,一个个“小而美”的湿地,让重庆的和美乡村有颜值,更有价值。
《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指出,全市林业部门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
“我市‘小微湿地+’认定实施试行办法规定,申请认定‘小微湿地+生态产业’类型,产业用地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50%。”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因地制宜将小微湿地建设与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依托小微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及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让小微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庆探索“小微湿地+生态产业”模式,有哪些可供复制、借鉴的创新举措呢?
小微湿地+尾水利用
美景惠民利企助力绿色发展
夕阳西下、晚风吹拂,睡莲摇曳、水鸟翩飞。村民三三两两从环湿地而建的“新村小院”“生态小院”“中坝小院”走出,来到栈道上散步。
已经七十多岁的村民王大爷指着不远处的湿地说:“以前这里臭水横流,现在成了我们的公园。”
老人所指的就是重庆市荣昌区杨家湾“小微湿地+”建设项目。这个小微湿地位于荣昌区广顺街道柳坝村,地处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富工业园规划区域内,区域内有电厂、煤炭加工、机械加工等企业十余家。
“广顺街道生活污水处理厂就位于柳坝村,全市‘小微湿地+’建设为这里的蝶变带来了机遇。”重庆市荣昌区广顺街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唐良泽说。
据介绍,荣昌区林业局和广顺街道深入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了柳坝村杨家湾尾水再利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即荣昌区杨家湾“小微湿地+”项目建设,实现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污水资源化。
实施“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荣昌区小微湿地试点项目结合当地原生水系情况,在湿地中种植了睡莲、鸢尾、荷花等湿地植物,美化环境,处理净化污水处理厂排除的尾水,将水质由原来的劣V提升到Ⅳ类水质,减少了尾水直排进河,保障了濑溪河的水质。
人工湿地还改善了沿线人居环境,提升了居民幸福感。通过小环境的改造,小微湿地及周边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憩空间。
通过“小微湿地+生态产业”,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小微湿地试点项目围绕服务荣昌高新区广富工业园,将小微湿地治理净化后的水,向园区企业和附近种植大户提供生产用水。据统计,重庆杨家湾供水站2024年1月至12月底,向区域内的企业和鱼塘等产业供水约19万方,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企业用水成本。推动“小微湿地+助农增收”,实现村民共同富裕。小微湿地项目以党建为统领,村集体组织为主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入股的合股联营股份制方式实施,面向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包括脱贫户等重点群体招募股东,实践出了一条“小微湿地+集体经济+农户+企业”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致富路、共富路。
2024年,小微湿地项目经营性收入42余万元,实现净利润16万余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项目分红约9.8万元,实现了林业生态美、产业兴、富民实。
借助“小微湿地+”项目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为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经验。
小微湿地+园艺产业
大足百荷生辉千亩荷塘出彩
蝉鸣惊夏日,荷香染风来。
近段时间,大足区龙水镇雅荷小微湿地千亩荷塘进入盛花期,数百种荷花摇曳生姿,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夏季荷塘胜景图。
“雅荷小微湿地集科研、生态、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被誉为‘中国荷莲基因库’和‘太空荷花育种摇篮’,是荷莲科研与保护的重要基地。”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基地种植了近2000亩荷花,一共培育了1800多个品种,是盛夏市民和游客赏荷游憩的好去处。
雅荷小微湿地作为重庆市“小微湿地+生态产业”类型建设的示范点,项目总面积26.22公顷,以湿地植物育种研究、湿地植物苗木培育和湿地景观设计打造为主。
小微湿地植被丰富适宜、水生花境特色鲜明。整个园区按照水生植物净化能力的顺序,每个湿地池塘都种上了成片植物,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湿地池塘间通过砾石坝进行分隔,达到过滤水质效果。同时设置多处砾石床,用来曝气。这套系统每天循环处理河水,把河水从Ⅳ类净化为Ⅲ类。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雅荷湿地除了成功汇结荷花品种一千余个之外,还搜集了湿地植物2000余种,成功培育太空荷花200余个,国庆红、金壁留香、太空玲珑等30余个荷花品种及栽培技术荣获国家金银奖,太空红旗、足韵、山城灯海32个荷花新品种被载入荷花品种图志,占全国荷花新品种的15.6%。
巢美凤来、物种多样,繁茂的湿地植物群落成为湿地动物栖息的天堂,园内常年留住着红骨顶鸡、白鹭、苍鹭等10余种水生动物。
通过改造整治,雅荷小微湿地初具规模,原原种园、原种园培育区1.3万余平方米,常年能保育1000个以上的原种,分大、中、小、微4大类。
该湿地生产经营也非常活跃。水生美人蕉、鸢尾等湿地植物在园区内培育井井有条,200余亩面积的太空荷花、30余亩面积的睡莲、20余亩面积的水生美人蕉勃勃生机,30亩的盆栽示范区年生产盆景1.8万盆,1.2万平方米的示范基地年生产水生植物30余万株。
雅荷小微湿地项目是集生态修复、科学育种、苗木繁育、生产示范、规划设计、工程服务、观光游览的示范园区,年产值达900万元,年接待游客3万人,带动就业每年9000人次,促进群众增收100余万元。
小微湿地+生态农业
加速绘制和美乡村新画卷
从天空俯瞰,在重庆万州、梁平、开州和四川开江县交界处,巍巍青山间有一汪绿水仰卧山野之间,那是长池水库。
在水库周围,散布有500来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水池,这便是位于万州区弹子镇的重庆池海湿地公园。
重庆池海湿地公园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弹子镇新袁村3组,占地4平方公里,湿地面积1200亩。湿地公园海拔高约700米,属于典型的深丘地貌,山水特征鲜明,人文景观自然风貌优美。
在池海湿地公园内,以水库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池塘层层叠叠,山、水、田、林、屋等多要素穿插其间,项目规划了“一心”“一带”“一点”的旅游资源布局。
一心是指利用现有的长池水库,打造长池湿地公园,形成“九湾、九景、九池”的旅游格局;一带是串联水库四周山脊景观,编织山脊风情景观带,形成环山旅游线路;一点是指当地结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黑山寨森林公园,引入户外拓展、露营、极限等户外活动。
小微湿地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对多处淤塞塘堰进行清淤疏浚,恢复部分水域面积;栽植耐水植物,构建生态护坡。
小微湿地建设了观鸟监测点,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记录显示,湿地公园内新增鸟类3种,候鸟数量显著增加,动物种群数量扩大。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蝴蝶、蜻蜓等昆虫种类明显增加,各种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物种更加丰富。
依托小微湿地,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根据项目区海拔高程、气候条件、土质土壤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景区筛选出荷花、睡莲、美人蕉、鸢尾、菊花、李、桃、橘、柚、无花果、葡萄等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在园区内进行种植。在这里,一年四季皆有瓜果可摘。
池海湿地公园并结合气候、水温、水质等要素,选出锦鲤锦鲫、鲫鱼、鲢鱼、草鱼、黄颡鱼、青鱼、甲鱼等水产进行完全生态的方法养殖,既可满足园区观赏食用及游客购买需求,又可净化水质,优化水生态环境。
池海湿地公园水域充足,山湾环抱,树木葱郁。生态环境的改善,引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野生水鸟1000余只,包括有鸬鹚、鸳鸯、绿头鸭、赤膀鸭、白鹭、池鹭、苍鹭、夜鹭、䴙䴘等。
阳光照在湖面上,青山碧水,长天相接,湖上更有半岛林立,游客三五成群在湖边赏景,感受如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般美景。
“小微湿地+生态产业”实现了湿地保护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科普教育等有机融合,又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休闲空间。
重庆将持续巩固“小微湿地+”保护建设成果,小微湿地空间保护利用格局基本稳定,使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提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让“小微湿地+”建设在助推美丽重庆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要求,重庆市在2025年开展全面摸清全市小微湿地资源现状、制定小微湿地保护利用规范、开展“小微湿地+”示范点认定等工作基础上,到2027年“小微湿地+”模式将得到广泛推广,全市“小微湿地+”示范点建设数量可达到120个。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重庆的“小微湿地+”已从生态治理的1.0版本,升级为“治理+产业+文化”的3.0模式。当湿地与乡村同频共振,当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这幅用“微”澜绘就的生态画卷,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动人的注脚。(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燊 陈攀 张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