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从“趴”地上到“吊”空中 重庆西瓜要“上天”

--

日期: 2025-08-0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盛夏的重庆,水果摊上来了群“新宠”——单个两三斤的小西瓜,皮薄得能剥皮,甜得像浸了蜜。电商平台上,它们每斤能卖10元,是普通大西瓜的好几倍。

“这是咱重庆自己种的吊瓜,挂在藤上‘上天’长的!”8月1日,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资源创新团队专家郑阳捧着刚摘的瓜,眼里的骄傲藏不住。这些“上天”的瓜,不仅甜了市民的嘴,更鼓了瓜农的腰包。

西瓜“瘦身”背后:

小家庭吃出大需求

“现在的小家庭就三五个人,一个10来斤的大西瓜很难一次消化完,但切开的西瓜又放不住。”郑阳说,西瓜切开与空气接触后,特别容易滋生细菌,一旦食用不当就会吃坏肚子。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还是大西瓜的“天下”。以重庆为例,全市35万亩西瓜,主要种植品种还是吴明珠院士于1984年培育的“8424”。

但事实上,重庆高湿、寡日照的气候并不适宜喜光的西瓜生长,所以,重庆人消费的西瓜,特别是7月以后的时间段,大部分都是从宁夏、新疆等地运入的外地瓜。

“这些地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瓜确实好吃。但对重庆人来说,吃到的都不是最好的。”郑阳说,由于运输距离长,这些瓜外销时往往七八成熟就会采摘,确保消费者拿到手里不会熟透了影响口感。

这样一来,消费者吃到的就是运输待售期间后熟的瓜,甜度、口感都比不上新鲜采摘的西瓜。

消费者的嘴越来越刁,小家庭的需求越来越旺。郑阳和团队拍了板:“得育出重庆自己的小吊瓜,让大家吃上新鲜的本地甜!”

西瓜“上天”好处多:

防炸裂、少病害、颜值高

小吊瓜能“上天”,先得“瘦身”。单个两三斤,藤条才能挂得住。可这“瘦身”的瓜娇气得很——皮薄如纸,趴在地上长,稍一挤压就会炸裂。郑阳团队试过给瓜垫海绵,效果却不好,最后想出个招:用网袋把瓜吊起来,让它们悬在半空“自由生长”。

这一吊,好处不只防炸裂。重庆的湿热天气,让西瓜病害成了“老大难”,霜霉病、炭疽病一来,整片瓜田可能绝收。“吊起来就不一样了,瓜不沾土,通风好,病害少了一大半。”郑阳算了笔账,农药用量减了一半,种出来的瓜更绿色,“连虫都少叮几口”。

此外,西瓜“上天”后,产量和“颜值”也会大幅提升。趴在地上的瓜,贴着土的一面发白,成了“阴阳脸”;吊在空中的瓜,360度晒太阳,表皮翠绿均匀,像打了蜡一样亮。“客商一看就喜欢,收购价自然水涨船高。”

从地上到空中,种植空间从平面转向立体后,西瓜种植密度也有一定增加,瓜农效益也得到了保证。

“优品”系列走红:

多省推广重庆吊瓜

“2017年我第一次试种外地吊瓜,差点让人笑掉牙。”郑阳还记得,那些瓜长在重庆的棚里,又小又硬,切开尝一口,“纤维粗得像嚼甘蔗”。

不服输的他和团队到处跑、到处试,盯着瓜苗记录数据:这个品种耐湿不够,淘汰;那个品种甜度差0.5度,重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们已成功选育出“优品1516”“优品冰淇淋2636”“优品彩虹3143”等“优品”吊瓜系列。

其中“优品1516”就是传统的红瓤西瓜,单个重4斤左右,属于高甜品种。“优品冰淇淋2636”主打冰激凌绵密口感,特别是冰镇后,口感更加爽滑。“优品彩虹3143”则是瓜瓤红黄相间,品种特异性明显。

今年以来,这些重庆吊瓜在安徽、河南、江苏等地试种600亩,收获时,瓜农们提着篮子追着郑阳要种子:“郑老师,明年还得给我们留种!”

“现在一亩地能收1万斤,效益能从2.5万元涨到5万元。”郑阳望着棚里挂满的吊瓜,笑得眯起了眼,“这些‘上天’的瓜,正把好日子‘吊’得越来越高呢!”(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