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真心化解纷争 用公正书写担当 廖朝阳 将法治脉络延伸至乡村角落
在潼南区层叠的群山与广袤的田野间,法槌的敲击声常常回响在田埂上、院坝里、农舍中,伴随着一位法官沾满泥土的脚步。
敲响这把法槌的人,是潼南区人民法院古溪人民法庭庭长廖朝阳。自1996年进入潼南法院工作以来,他辗转扎根于潼南法院三个基层法庭——双江、塘坝、古溪,将法治的脉络延伸至乡村角落。
从青春年华到鬓染微霜,他始终坚守在基层法庭的第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纷争,用公正书写担当。乡亲们习惯亲切地唤他一声“廖法官”,这声呼唤里,饱含着信赖与托付。他的司法理念朴素——“如我在诉”,将自己代入当事人的位置去感受、去思考、去裁判。
乡土为根
“双脚办案”,丈量法治温度
1996年,年轻的廖朝阳来到潼南区人民法院基层法庭,“那个时候,庭审记录全靠手写,下乡办案靠双脚,卷宗材料堆满屋。”廖朝阳回忆,村里很多地方只能坐车到大马路边,田坎小路全靠步行,一天走上20公里是常事。
而基层法庭管辖的乡村,少有惊天大案,多是“乡土官司”:争一笼竹子归属,划一片农田边界,解一句口角积怨……旁人看起来琐碎无趣,对当事人却是天大的事。
面对这些“鸡毛蒜皮”,廖朝阳从未轻视。他笃信“案结事了”:依法裁判之外,更要真正化解矛盾,让当事人心服,让邻里重归和谐。农村出身的他觉得,站在他们角度想问题,情感上容易接近——这“如我在诉”的理念,更成为他工作的法宝。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多年前,一起土地使用权纠纷摆在了廖朝阳面前。同村两家人为一块地争执数年,互不相让闹上法庭。庭审激烈,各执一词。
廖朝阳敏锐察觉,当时仅凭口供和有限证据难触真相核心。“法庭上听百句,不如实地走一趟。”他决定带书记员、村干部、双方当事人去现场。
彼时,乡间道路尚未硬化,雨后更是泥泞崎岖,车辆颠簸得厉害。他深一脚浅一脚到地头,细查地形地貌,对照双方老契约、老图纸,询问田埂历史走向,倾听村干部和老农证言。这番实地勘察让他对案情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回法庭后,他结合实地所见与法条,向双方释法说理,并作出公正判决。双方看着判决书,听着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终选择了服判息诉。
一次泥泞跋涉,丈量出土地的边界,更丈量出法治在乡土间应有的温度。
有人不解:“以你资历能力,早可以调回区院机关,何必在基层法庭吃苦?”廖朝阳憨厚一笑:“基层待久了,习惯了。这片土地上的事和人,都牵挂着。跟老百姓打交道,也有很大的学问。”
与时俱进
守护创新,维护农民利益
时代洪流奔涌向前,农业新业态伴生新纠纷。廖朝阳敏锐观察田野变化,让法槌跟上时代节拍。他说,唯有不断学习充电,提高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公正司法、服务群众。
2021年深秋,寒意渐浓。农户全某急匆匆地找到廖朝阳,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无助:“廖法官,您快帮我想想办法吧!地里的萝卜都快烂了,说好来收的人就是不来……”
原来,全某与收购商杜某签订了一份“买青山”合同——农户将未成熟农产品提前出售,由农户管护至成熟后收购方采收。此模式解决生鲜农产品保质期短、产销衔接难问题,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有益探索。
然而,它也伴随着生产量波动和市场风险。全某萝卜成熟,杜某却以“灰霉点”为由单方解约拒收。满地萝卜随时烂掉,全某一年的辛苦眼看成泡影。
廖朝阳对农村和农产品交易并不陌生。他仔细翻阅合同,详细询问细节,并深入了解了“买青山”模式的运作特点和潜在风险。他认为,全某已履行交付义务,杜某拒收构成违约,应承担萝卜毁损、灭失的风险。
“‘买青山’是农商深度融合的产物。”廖朝阳总结说,“它带来效率,也有天然缺陷——产量受自然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价格波动的不可预见性。签约时双方应明知且自愿承担。不能因不利风险就随意毁弃契约精神,将损失转嫁给守约方。”
最终,法院判决杜某清偿剩余萝卜款,并驳回了其诉讼请求。这份判决,不仅挽回全某损失,更维护了“买青山”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健康发展,为类似纠纷提供了清晰的裁判指引。该案例因其典型性和指导意义,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涉农民事典型案例,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在廖朝阳眼中,一份裁判文书,远不止是划分责任的冰冷文书,更是守护万千普通农民根本利益的宣言书。
时代在变,销售模式在更新,但廖朝阳守护公平正义、护航“三农”发展的初心从未改变。
心桥为渡
用心用情,搭建化解桥梁
基层法庭案件,多为婚姻家庭、邻里纠纷。这些案件往往案情不复杂,标的额不大,但牵扯的感情深、积怨久,处理不好,就可能让亲情断裂、邻里成仇。
“法官工作的高境界,绝不仅仅是写好一份逻辑严密的判决书。更重要的是学会与老百姓打交道,俯下身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他们的委屈、他们的期盼。”廖朝阳说。
三年前,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古溪法庭调解室气氛凝滞。一对中年夫妻僵持着,妻子眼圈通红,语气坚决地要求离婚;丈夫则一直垂着头,沉默不语。廖朝阳未急于问缘由,而是先请妻子坐下,递上一杯水,引导她慢慢诉说。
琐碎的抱怨、生活的压力、长年的委屈……妻子的话语像开了闸的洪水。廖朝阳安静地听着,不时点头。当妻子哽咽着提到“孩子病了,家里钱都花光了,他(丈夫)一点用都没有”时,廖朝阳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信息——孩子,才是这个家庭风暴的“风暴眼”。
他转而轻声询问丈夫孩子的病情、治疗进展、费用情况。一直沉默的丈夫终于抬起头,眼中含泪,断断续续地讲述了孩子患病的艰难、四处求医的奔波、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面对妻子指责时的无力感。
原来,沉重的现实压力、沟通的缺失、互相的埋怨,像巨石一样压垮了这对曾经恩爱的夫妻,离婚成了绝望中的出口。
廖朝阳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他暂时搁置了离婚程序,化身成“心理疏导师”和“家庭规划师”。他从孩子病情切入,聊治疗方案可行性,讨论如何共担费用,分工照顾孩子,寻求政策帮扶和亲友支持。引导夫妻回忆共同抚养孩子的点滴幸福,展望孩子康复后家庭的未来。
调解室里,愤怒的指责渐渐变成了低声的抽泣,继而变成了共同商议的低语。经过几个小时的深入沟通,廖朝阳用耐心和智慧,一点点融化了夫妻间的隔阂。
最终,妻子撤回离婚诉讼,丈夫紧握妻子的手。他们决定不再互相指责,共同拟定详细计划,协力救治孩子,携手渡过难关。
一段濒临破碎的婚姻,因为法官的用心用情,重新找到了支撑点。这比一纸冰冷的离婚判决,意义深远得多。
在法庭同事们眼中,廖朝阳接待当事人总是那么亲切、和蔼,仿佛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再难缠的当事人,廖庭长都能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聊下去。”一位年轻法官说,“他总能找到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解释法律、化解心结。很多案子在他手里,还没开庭,矛盾就化解了一大半。”
这份对群众工作的用心、用情,让廖朝阳不仅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与尊敬,也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赞许。
廿九载守望
法治之光照亮田野
29年,三个基层法庭,七千余件案件。廖朝阳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基层司法审判工作。全市法院系统“办案标兵”的称号,是对他勤勉的见证。
从青年到资深庭长,变的是容颜与司法环境,不变的是对法治的坚定信仰、对百姓的深沉情怀。
他踏遍辖区山水的足迹,是法治精神在基层最生动的注脚;他化解的无数矛盾,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音符。他深知,在广袤乡村,法律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信仰在于点滴累积。他更如勤恳耕者,在乡土播种法治种子。
今年3月17日清晨,遂潼交界的米兴镇农贸市场人声鼎沸。一辆移动法庭车醒目停放,车载大屏循环播放普法短视频。廖朝阳带领古溪法庭干警,与四川蓬溪法院蓬南法庭组成“川渝普法联盟”,开展“捍卫消费权益 共筑公平诚信市场”主题宣传。
廖朝阳手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手册》,用方言向菜农讲解维权要点。当天,共发放手册、案例传单上百余份,解答咨询三十余人次,将普法阳光送到了百姓家门口。
这样的普法活动对他而言,已成常态。“基层法庭不光是完成审判任务,还要参与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普法等工作。”廖朝阳说。
法槌声声,回荡在古溪法庭,也回荡在潼南阡陌田野。廖朝阳,以29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人民法官的初心使命。
“最好的判决书是什么?”当问及他多年的感悟时,廖朝阳望向窗外葱郁的田野,目光深远而坚定。
“它不仅写在盖着鲜红印章的文书上,还写在这片生养我们的大地上,写在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里;更应该写在每一个当事人的心坎上,让他们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廖朝阳说。(重庆日报 羊箫 何晶)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