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首个猪冷冻胚胎成功孕育 有助于提高重庆对地方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复原能力
--
西南地区首个猪冷冻胚胎成功孕育 有助于提高重庆对地方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复原能力
--
8月12日,荣昌安富生猪繁育基地传来喜讯:5头通过胚胎冷冻技术孕育的荣昌猪仔成功断奶,各项生长指标均正常。“这是西南地区首例成功案例!”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遗传育种研究院、市畜科院养猪研究所繁殖团队研究员潘红梅激动地表示。
此前,科研人员将冷冻保存的荣昌猪胚胎移植至4头受体母猪,仅有一头母猪成功产仔。“胚胎冷冻技术在牛的育种上运用已经比较成熟,但在猪身上还不多,我们团队通过多年努力终于成功获得了冻胚后代。”潘红梅说,这项技术的完善和优化,有助于提高重庆对地方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复原能力,增强生物育种的国际竞争力。
相较于农作物育种,畜禽育种周期更长、连续性也更强。“最关键的是,畜禽资源活体保存成本高,且一旦出现疫病、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导致畜禽资源整体消亡,多年心血付诸东流。”潘红梅说。
为此,团队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胚胎冷冻和复原技术——将胚胎放置于液氮中冷冻,实现静态保存,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复原移植即可。
但该技术面临三大主要难点:一是猪胚胎细胞内脂质含量高,冷冻难度大;二是胚胎解冻后透明带会硬化,胚胎孵化难度大;三是胚胎移植后着床率低,妊娠产仔难度大。
“20年前,上海市农科院曾在全国率先突破了这项技术,但当时本土猪种保护形势并不严峻,所以后续研究一度中断。”潘红梅说,“如今受非洲猪瘟等疫病影响,许多本土猪种濒临灭绝,胚胎冷冻保存技术亟须重启。”
在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主要农业单胃动物和水产生物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和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合作项目“重庆地方猪胚胎冷冻技术研究”的支持下,重庆市畜科院与上海市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的科研团队联手,通过对冷冻程序的优化,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再次启动了猪胚胎的冷冻与复原工作。
“这次胚胎成功孕育,标志着从体内胚胎的获取、胚胎玻璃化冷冻、复苏移植到产仔的完整技术体系取得成功,突破了长期困扰业界的猪胚胎冷冻复原活体的技术瓶颈。”潘红梅说。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80余个地方猪种种群数量在持续下降。该项目以遗传材料的冷冻保存与复原技术为核心的静态保存方式,将显著提升猪种质资源长期保存的安全性与应用的灵活性,为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栗园园)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