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废弃茶林变宝贝 村民年挣4笔钱

--

日期: 2025-08-20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8月18日,秦巴山深处、海拔1000余米的开州雪宝山镇枫竹村,秋凉已至。

枫竹村委,一场座谈会却热火朝天。

镇村干部、村民代表、企业代表济济一堂,就“是否新增利用枫竹村的1000亩老茶林”“下一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老茶林”各抒己见。

枫竹村,有5000余亩老茶林,年头最久的已超过300年。而在整个雪宝山镇,这样的老茶林约有1.2万亩。

此前,这些老茶林已废弃超过30年。

“现在不一样啰,这些老茶林能让大家一年里挣上四次钱。现在老茶林又成了村里的宝贝了。”虽已卸任枫竹村党支部书记4年,但李枝成对村里的产业发展依然牵肠挂肚。6年前,正是他在全村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重新利用老茶林,发展林下野放茶产业。

1.2万亩老茶林废弃超过30年

枫竹村金竹园,一条羊肠小道在密林深处蜿蜒。枫竹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李汶灿带着重庆日报记者一行穿行其间。

“看,这就是老茶树,这片林子里到处都是。”李汶灿随手摘下路边一丛灌木上的叶子,递到记者眼前,“这片老茶树树龄都超过50年了。再往上走,柴马坪那片茶树,年头最长,有300多年了。”

古时,秦巴先民为克服大巴山、秦岭的交通阻隔,开通了数条穿越大巴山和秦岭的通道,史称秦巴古道。秦巴古道以茶叶为纽带,构建了横跨陕、甘、青、藏的贸易网络。

地处秦巴古道要冲的雪宝山镇,很早就开始栽植茶树。20世纪60年代,雪宝山镇的茶树栽植面积一度超过3万亩。

“那时候枫竹村建有好几个茶厂,产茶的季节,一条街都是茶香味。”李枝成记得,雪宝山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孕育出的茶叶,还曾因品质上佳而远销海外。

不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茶叶市场重心南移、雪宝山镇茶厂经营模式转变、人口大量外流及雪宝山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雪宝山镇漫山遍野的茶树逐渐无人问津、无人管护,部分茶林甚至被人为损毁。

如今,整个雪宝山镇区域内尚存约1.2万亩老茶林。

虽无人管护,但这些茶树仍顽强生长,与其他树种和谐共生,成为雪宝山区域良好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让村民一年从老茶林挣四次钱

转机,出现在2019年10月。

雪宝山枫叶染霜的季节里,一行人风尘仆仆赶到枫竹村,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荒废了几十年了,没搞头,搞不得。”

“这些都是奸商,和前面几波一样,都是来骗钱的。”

“到时候他们流转了茶林,茶树也拿走了、地也拿了,流转费给不出来还不是拍拍屁股走人。”

“这几年,整个开州就没见着哪个搞茶叶挣了钱的,我就不信这个‘眼镜’能搞出哪样名堂。”

……

那天的枫竹村委,一如8月18日那般热闹。

被村民称作“眼镜”的重庆德轩居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轩居”)总经理陈世勇安静地听着,不时在本子上做着记录,偶尔扶正一下鼻梁上滑落的眼镜。

待村民逐渐安静,陈世勇缓缓站起身、清了清嗓子:“我们不流转茶林,也不参与茶林的管护。我们和村里、和大家采取另一种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大家不仅没有任何风险,还能每年从茶林里挣上四次钱……”

在村民怀疑的目光里,陈世勇不急不慢地说出团队的计划:

村里成立合作社,村民以茶树折价入股,年底参与分红;

所有老茶林,村民均可上山采茶,德轩居按相应标准和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收购;

茶林折价入股合作社后,合作社将聘请村民对老茶林进行除草管护;

德轩居将聘请村民到在村里建设的茶厂里面务工。

陈世勇说完后,会议室陷入一片沉寂。每个人都在心里算着一本账,却没有任何人表态。

“我看这种办法得行,即使最后‘眼镜’他们搞砸了,老茶林最多就是回到现在没人管的地步,我们也没得任何损失。”长时间的安静后,李枝成打破了尴尬的氛围。

347户村民以茶树折价入股加入联合社

“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会对村民造成任何损失,我们也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市场端,做好品牌建设、销售渠道开拓等相关事宜。”雪宝山初秋的阳光下,陈世勇摘下一片茶叶放入嘴里细细嚼着,“虽然不涉及茶林具体的管护事宜,但我们要求所有茶林必须保持原生态,不能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

那么,陈世勇及其团队为何会选择雪宝山镇的老茶林?

“开州自古产茶,晚唐时开州所产茶叶就被定为‘贡茶’。”陈世勇介绍,1990年出版的《开县志》记载:“开县种茶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凡山皆产茶,品质优。”

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州人,陈世勇很早就开始接触茶叶,并喜欢品茶。事业有成之后,陈世勇萌生了“复兴开州贡茶”,为爱茶人士做一杯“健康生态好茶”的想法,并与几名朋友一拍即合,“我们的初衷就是选用开州本地无污染的生态茶叶,走高端路线。”

为此,陈世勇及其团队走遍了开州所有的乡镇,并在36个乡镇找到了老茶树,“综合比对发现,雪宝山区域的老茶林最为原生态且成片成林,便于开发利用。”

选定了区域、拟定了合作方案,陈世勇带着团队找到了雪宝山镇,可村民的反应犹如当头一泼冷水。不过,李枝成的表态,让陈世勇看到了希望。

陈世勇及团队约上李枝成,在村里挨家挨户劝说,攀亲戚、讲政策、算细账……

一个多月后,枫竹村经济联合社正式成立,347户村民以茶树折价入股加入了联合社。

随后,这一模式被推广到了雪宝山镇的所有村社。

利用老茶林持续做强做大茶产业

金竹园老茶林,68岁的李根朋和田际福、李根旭等人正在给茶林除草。

丛生状的茶树一人多高,与周边的厚朴、松树等高大树种交错生长。

“除草这些活路,一天100块钱,一个月能挣三千块钱左右。”作为首批加入联合社的村民,李根朋很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入股茶树大大小小不到6000株,每年分红都超过三千块钱。今年自己上山摘茶叶,茶叶还卖了万把块钱。”

“春季采茶后,一般6、7月份让茶树缓一段时间,8、9月份开始管护。”李汶灿算了一笔账,今年仅枫竹村支付的村民茶林管护费用就已超过60万元。

陈世勇的账本则记录着每一名村民销售茶叶的每一笔账。统计显示,今年,德轩居已在雪宝山镇支出超过200万元用于收购茶叶。

在枫竹村,347户村民,共有近5000亩、100万余株茶树折价入股。依照德轩居与枫竹村经济联合社的协议规定,德轩居每年将把每年茶叶收购总价的10%提供给枫竹村,作为集体经济收入。此外,德轩居利用枫竹村现有厂房设备建立制茶厂,每年还将以厂房设备折价后的6%约12万元作为枫竹村集体经济的固定分红。

李枝成等多位村民也受聘为茶厂的技术工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2020年4月下旬,德轩居以雪宝山镇老茶树所产茶叶为原料的“举子红”林下野放茶一经上市,立即因其原生态、性温且饮后口齿留香、甘甜醇厚、野韵悠长而广受欢迎。如今,雪宝山镇已开发利用老茶林6000余亩,由此产出的德轩居“宝山飘雪”“举子红”等品牌的林下野放茶年产值已超过3000万元。

今年3月30日,雪宝山镇还在枫竹村举行了第一届“林下野放茶”采茶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

“我们争取把全镇1.2万亩老茶林全都利用起来,持续做强做大茶产业,促进茶旅融合发展,把雪宝山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8月18日,枫竹村热热闹闹的座谈会上,雪宝山镇党委书记黄玉杰的发言给了大家更强的信心。

陈世勇的目光,则看向了窗外。那里,整个雪宝山片区,有着5万余亩的老茶林,“我们不仅想让这5万余亩老茶林都成为我们的原料基地,还想利用这些老茶林开发林业碳汇并实现挂网交易,让村民在老茶林上挣上五次钱。”(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陈维灯 记者 尹诗语 实习生 王子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