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捂紧集体“家底子” 守护农民“钱袋子”

--

日期: 2025-08-2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什么是农村群众关心的“钱袋子”“家底子”?

资源、资金、资产——农村集体“三资”和土地流转费,关乎农村群众切身利益,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采取保底分红、入股参股等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图为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第四届分红大会。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超长期超低价“双超”集体经济合同、违规出借集体资金、土地流转费拖欠等问题。

今年以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在市委第四督导组的指导下,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用“放大镜”查问题、用“铁手腕”抓整改,大力度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破解土地流转费拖欠难题,真正让集体“家底”成为共富底气。

明晰集体“家底”

近日,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三角村,让集体“家底”成为共富底气,正兑现为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9年至2021年期间,三角村委会原副主任刘某在负责三角村油茶基地建设项目中,未经村集体研究决定,未实际参与油茶基地项目劳务,以担任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为由,违规领取劳务费3万多元。经查证后,刘某受到政务记大过处分,违纪资金收缴国库。

这笔公款的“失而复得”,得益于酉阳县对农村集体“三资”的全面“体检”——

2024年,酉阳县对近年来农村集体“三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复盘,发现违规处置集体资源资产、侵占集体资源等问题仍然突出。随即,酉阳县对39个乡镇(街道)专项整治中责任落实、问题查改等6个方面进行全面筛查,截至目前,已发现涉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集体资产监管等方面的问题540余个。

而后,清单式推进问题整改、协同推进案件查办……酉阳县农村集体“三资”的“体检报告”,既揭示出“三资”管理“隐疾”,又开出了“靶向治疗”的良方。

酉阳县对农村集体“三资”问题精准诊断的前提,正是因其对村集体“家底”了如指掌。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点多、面广、线长,土地流转情况较为复杂,只有摸清底数,促进村集体“家底”明晰化,才能让问题真正无所遁形,将“微腐败”消除在萌芽状态。

为此,市农业农村委集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精准清查,一体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产核资工作,进一步摸清核实全市农村“三资”底数。同时督促指导各区县、镇街对辖区内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进行摸排梳理,全面掌握各村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履行情况以及拖欠金额等信息,并对拖欠款项登记造册,建立台账。

筑牢智管“防火墙”

追回一批集体资金、查清一批“遗漏”资产、纠治一批“蝇贪蚁腐”。为让农村集体“三资”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活水源泉”,对集体“家底”心中有数的同时,还需做到监管有方。

“村集体资金要好生管一管!”

近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大歇镇方斗村召开党员大会,通报方斗村都云组组长阮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因何事而起?

此前,有群众反映,方斗村都云组一直未兑现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经核实发现,阮某利用职务之便代领原都云村七组2019年至2023年的林补资金共计2.6万元,并全部用于个人日常开支。

作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源泉,农村集体“三资”可谓是农村最宝贵的财富。如何守护这份沉甸甸的“家底”?市农业农村委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

聚焦农村集体财务、集体经济合同等5类重点问题,紧盯“双超”集体经济合同等关键领域,深入开展排查整治。截至7月底,全市共排查各类问题9914个,整改完成6734个,推动化解集体债务金额2.1亿元、清理规范合同3110起、排查追回出借资金2亿元。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破题之路,也是一条与时俱进的革新之路。在“数字重庆”建设进程中,数字化技术逐渐成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升级的关键引擎,“渝农资产智管”应用由此应运而生。

经过一年多运行,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建账记账率达100%,通过银农直联功能,实现线上交易支付4.6万多笔,涉及金额超10亿元,预警合同管理、资产管理等信息2900余条。

通过“渝农资产智管”应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的痛点难点正被逐一破解。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推广使用‘渝农资产智管’应用平台功能,加强平台监测预警闭环处置,并依靠数字化手段排查农村集体‘三资’相关案件线索。”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政策改革处处长商勇强说。

守好农民“兜底钱”

“拖欠4年的土地流转金终于解决了……”日前,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朗溪乡田湾村村民王某谈到此处,激动不已。

早在2021年,田湾村村民牟某注册彭水县沐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向王某及周边10余户农户流转土地100余亩,约定按照每亩150元支付土地流转费,但长期未履约兑现。

同时,田湾村“两委”干部认为其属于村民与合作社之间的个人约定行为,不予介入。

这可让村民们犯了难。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里直言:“‘土’是他们(乡下人)的命根。”那么,当“土”流转出去后,土地流转费,就成为农民的“兜底钱”,是千家万户的生计所系。

保障土地流转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才能让农民心里有底、生活有靠。这既是对农民权益的保障,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步。

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委员会的配合下,县委第三巡察组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户面对面进行调解,田湾村“两委”干部全程参加。

晓之以理做调解,动之以情解干戈。经沟通调解,合作社负责人承诺一定尽快将土地流转金全部兑付到农户手中。目前,涉及10余户的土地流转金1.5万余元已全数兑现到位。

办一案而儆百案,治一域而利全局。市农业农村委班子成员带头包片指导32次,全覆盖排查农村土地流转费拖欠问题1184个,为8.88万户追索拖欠农村土地流转费2.35亿元,治理效能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巴渝的青山绿水。

无论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还是土地流转费拖欠难题,在做好“当下改”的同时,也要坚持“长久立”。市农业农村委正加快推进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并全面梳理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以完善合同监管机制、落实风险保障金制度等方式从源头防范土地流转费拖欠问题,着眼长远“防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