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大脑+未来农场” 让农业生产“耳聪目明”——直击数智赋能农业全产业链
--









随着秋季开学的临近,近段时间全国各地的生猪交易、消费曲线呈现出上扬的趋势。而这些变化,正被荣昌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里的大屏实时记录。
不光是生猪的交易、消费被“看见”,在这儿,透过“生猪产业大脑”还能实时掌握生猪养殖、加工、价格等全产业链的全部数据,做到生猪养殖的心中有“数”。
事实上,这只是我市数智赋能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生产场景的一个缩影。去年来,我市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利用AI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快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让农业生产“耳聪目明”。
这些模式如何赋能种植、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连日来,记者选取生猪、脆李、榨菜3个“产业大脑”进行了探访。
生猪产业大脑
养殖“数据”成了“新农资”
8月25日,位于荣昌区广顺街道的琪金·荣昌猪资源保种场。
一排排自动化猪舍内,用于通风、控温的智能风机水帘根据预设好的“最适宜”数据,自动启动或暂停,以确保养殖场内温度、湿度基本保持恒定,让猪舍冬暖夏凉、干燥整洁;圈舍内,戴着智能耳标的荣昌种猪膘肥体壮,或吃着“自助餐”、自助饮水,或在踱着步。
保种场工作人员王建军告诉记者,这个养殖场内的生猪一生下来就会戴上“耳标”,这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猪儿要进食时,智能饲料塔会自动读取猪耳标内储存的相关信息,并根据该猪的生长阶段,提供相应的“营养餐”。
目前,保种场配套建设了电子测定站、电子饲喂站、自动料线、自动环控系统及大数据服务等智能化软硬件设施设备。这些养殖数据,被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下属公司国农(重庆)生猪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收集,纳入“生猪产业大脑”的数据库。
“生猪产业大脑”是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荣昌区政府开发的数字应用。它构建起“1+1+6+N”架构,其中包括1个数据仓、1个AI能力中心、6个要素库、N个应用,对生产、消费、服务、监管4个核心业务进行数智化建设。
“我们在打造‘生猪产业大脑’的过程中,汇聚了大量行业部门和企业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成了‘新农资’,通过数据采集共享、分析挖掘、建模,可以帮助养殖户建设智慧猪场。”国农(重庆)生猪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王娟说,在“生猪产业大脑”的帮助下,目前已有100余户养殖户建起了智慧猪场。
据测算,“产业大脑+未来猪场”已帮助养殖企业降低20%人工成本、减少10%饲料浪费,每头生猪节省养殖成本100元至200元;通过金融服务已帮助养殖户融资5000万元,有效解决养殖主体融资难问题;完成36万次自动识别预警,大幅提升监管时效性与精准度;通过“猪猪认证+联农带农+云养云卖”模式,带动31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800元左右;提供6万余次服务,发布近1000期资讯报告,累计阅读量超3000万次。
巫山脆李产业大脑
从“望天收”到“掌中控”
8月26日,站在巫山县曲尺乡万亩脆李园观景台上,郁郁葱葱的李子树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
立秋已过,暑气仍未消,以往遇到高温天气,曲尺乡权发村脆李种植大户王恩海会动员全家,抗旱保果树。意外的是,今年老王却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有了这个帮手,现在种脆李比前几年轻松多了!”王恩海点开手机上的“巫山未来果园”小程序,里面能看到自家20多亩果园的情况、当前农事提醒。这天,屏幕弹出的是巫山持续性高温天气,为避免土壤水分含量不足,影响李子树生长,“产业大脑”提醒他要及时做好果树灌溉。
王恩海把记者带到果园,从一棵李子树下的泥土里,拔起一个装置拿给记者看:这是一个状如电器插头的土壤湿度传感器,通过它可以连续测量果园墒情,为是否浇水、浇多少水提供参考。同时,智能高清摄像头也在不间断工作,监管果树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叶面出现黄斑、虫害,也难逃它的“法眼”。
王恩海提到的“产业大脑”是一个名为“巫山脆李产业大脑”的数智化运行平台。该平台涵盖了“李好管家”“李好生产”“李好服务”“李好金融”“李好决策”5个一级核心业务应用场景和26个二级应用场景,将经营主体电子档案、生产技术智慧运用、农事生产追踪溯源、电子交易中心等场景搬至线上,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数据的有效应用,让数据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前县里的果农,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现在用上‘产业大脑’,实现了从‘望天收’到‘掌中控’。”巫山县果品产业中心主任刘仁鹏举例说。
目前,当地已有近4000户种植户接入“巫山脆李产业大脑”,覆盖种植面积22.31万亩,并通过“李好生产”指导种植技术,实现“傻瓜化”的农事管理、果园管护;通过“李好服务”,果农遇上技术难题,可在线向农技专家咨询等服务,让脆李种植变得精准科学。
涪陵榨菜产业大脑
实现加工端与销售端精准对接
榨菜丝、榨菜芯、脆口榨菜……走进位于涪陵区的重庆市涪陵区国色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国色食品)生产车间,两条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在传送带旁,几名工人正忙着打包装箱,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有了‘大脑’的决策参考,不到一个月,我家的榨菜销量增长了30%以上。”看到接连不断发来的订单,国色食品负责人薛加余自豪地说。
原来,前不久榨菜产业大脑经过AI智能算法,筛选出了今年上半年企业销量排行前五的榨菜产品。收到“大脑”推送的信息后,7月下旬薛加余随即调整了榨菜生产计划。
国色食品是一家成长于涪陵本地的榨菜加工企业,生产的榨菜产品有上百个,主要畅销川渝、华南、华中、东北等地区。去年以来,公司不断开发榨菜新产品,拓展市场。其中推出的陈香手工榨菜新品,深受消费者喜欢。
“消费者喜欢哪款产品,其实我们也没有广泛调查过,为了尽可能降低销售风险,公司在制订生产计划时,只能平均生产各种产品。”薛加余说。
去年9月,榨菜产业大脑2.0版本上线后,国色食品成为抢先注册的首批用户。“大脑”集成了产业链上下游数据,通过自带算法分析,它们很快得出哪款产品在哪些区域受欢迎,从而企业根据市场反馈再组织榨菜生产。
据介绍,榨菜产业大脑是涪陵区整合榨菜全产业数据搭建的智能化能力中心,集成了种菜帮手、加工助手、营销高手、监管能手、服务好手五大场景,能为青菜头的种植、加工、成品销售提供全流程决策服务。
“有了‘大脑’的精准画像,生产端和市场端实现了精准对接。”薛加余说,目前他们正根据“大脑”反馈的市场信息,创新开发更多的新产品。
如今,“榨菜产业大脑”已连接榨菜种植户16万余户、197家榨菜股份合作社、41家榨菜生产企业,并完成了精准画像,初步摸清了产业链堵点、难点。
涪陵榨菜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涪陵将依托汇总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完善大脑功能,让数据动起来,服务更多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完)
相关新闻》》
2027年重庆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力争突破35%
本报讯(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8月29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我市将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区块链+农业”等新模式,力争到2027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突破35%,建成农业产业大脑10个、未来农场60个。
智慧农业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山区库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我市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进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初步构建了以“四千行动”为顶层构架的“1+4+4+N”数字“三农”体系。
截至目前,荣昌生猪、巫山脆李、忠县柑橘等细分产业大脑上线运行,探索建成江津区江小白未来农场、渝北区嘉禾智慧种苗工厂、忠县新立镇未来果园等10个未来农场。
“但我市智慧农业仍存在不少痛点难点卡点。”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坦言,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仅有26.5%,较发达省份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受网络资源和地理条件影响,智慧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
为此,今年我市将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推进技术装备研发、集成应用、示范推广,积极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区块链+农业”等新模式,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全面发展,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力争到2027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突破35%。
具体而言,将聚焦加强智慧农业战略性前瞻性谋划、扎实筑牢智慧农业基础、强化智慧农业科技创新、拓展智慧农业应用新场景、抓好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加快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六个方面,重点推进。
在扎实筑牢智慧农业基础方面,我市将不断丰富农地“一张图”数据和图层;促进农品“一码通”落地运行;推动农信“一本账”为农户、农业经营主体精准“建档画像”;推动农事“一张网”尽快形成覆盖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实战实效能力。
在强化智慧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我市将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西南山地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西南大学和五所智慧农业学院等的作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核心算法、农业机器人、农业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拓展智慧农业应用新场景方面,我市将聚焦农业数字经济“10+N”架构体系,引导区县和链主企业揭榜挂帅建设细分行业大脑,加速推进未来农场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复制推广能力的智慧种业、智慧种植业、智慧畜牧业、智慧渔业基地。
数读》》
聚焦以3个种植业、4个畜牧业、3个渔业行业大脑为主要支撑的农业数字经济“10+N”架构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生产、加工、流通、品牌、文化和服务等环节,加快“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的建设规模和应用贯通。
依托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我市力争今年加快上线3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打造20个未来农场;力争到2027年,建成农业产业大脑10个、未来农场60个以上。(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