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短视频“种草”,直播间“收割” 合川三庙镇用“小屏幕”撬动农业“大产业”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9-03
字体:

“小孙,快来直播帮我卖花生,还剩几百斤卖不掉了。”8月28日上午,合川区三庙镇安塘村,远远看见村干部孙储霞,村民陈应华立即求助。

每年,安塘村都有两万斤枇杷、六七千斤花生、若干鸡蛋需要卖,“低价、滞销”是常态。几年前,孙储霞尝试拍短视频帮大家卖货,起初许多人都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但随着农产品高价卖出,不少村民转变观念,并接受了这种卖货方式。

三庙镇也正在经历这样的变化。作为农业镇,该镇近年来大力发展了粮油、水产、蔬菜三大产业,每年都能产出大量优质农产品。“由于知名度较低,好产品却只有低价格、低销量。”三庙镇党委书记郭鹏飞说,为打破僵局,去年开始,三庙镇尝试从电商直播发力,在线上为全镇农业发展开辟新空间。

困境:好产品低价格低销量

8月的三庙镇,处处皆是丰收场景:上千亩凤山大米长势喜人,即将迎来丰收;蔬菜基地内,黄瓜、茄子等蔬菜被打包送往千家万户。

“农业是全镇发展的根本。”郭鹏飞说,近年来,三庙镇全力推进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改大、改水、改路、地力培肥工程,累计改造4万亩地,为农业发展创造了优质空间,但如何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最大价值一直是一道难题。

发展粮油产业,是三庙镇想出的第一招。镇内的凤山大米在合川小有名气,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但一直以来,由于种植技术不完善、农户各自为战,收益不高。

为此,三庙统一全镇资源发展粮油产业。镇供销合作社以更低的价格统一购进生产材料,再分发给种植户,并统一采购优质谷种,确保凤山大米品质,全镇凤山大米集中种植面积达4000亩。

“我们还组织服务队伍提供耕、种、管、收、烘干等机械服务,已建成凤山大米加工仓储厂、农机共享中心。”郭鹏飞说,全镇还统一使用“凤山大米”这一品牌对外销售,去年共销售186吨凤山大米,产值达150万元。但放眼全镇,除了集中种植的凤山大米,零散种植的大米年收成已超1万吨,如何把这些优质大米卖出去也是难题。

三庙镇的水产、蔬菜产业也有同样的问题。“稻鳖养殖周期长、成本高,稻田养殖的营养价值也更高,公司主要靠线下批发销售,价格很低。”重庆市湘合渝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杨广说,明年公司将迎来丰产期,如何开拓销售渠道,把价格提上去,一直困扰着他。

“尽管我们的农产品有品牌、有认证、有质量,但尴尬的是,放眼全国,知名度并不高,这也导致销量、价格不够看。”郭鹏飞说,这是当下农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也是三庙镇必须迈过的坎。

破题:组建团队自制短视频获百万播放量

去年8月,三庙镇创建“鹤鸣里”微信视频号,着手从线上寻找解题方法。

“作为新人,没经验、没粉丝、没名气,一上来就卖货肯定不行,还得先用优质内容引流。”郭鹏飞说,他们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专业设备,并组建团队进行内容创作,但什么内容才能被大家喜欢、接受并一起传播却成了问题。

集思广益后,三庙镇决定从时政要闻、政策解读、家乡发展、乡村生活、好货推荐这五大内容发力。其中,“乡村生活”主要展现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例如高龄老人寿宴、杀年猪、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等能展现村民幸福生活的场景。“好货推荐”主要基于视频流量提升后,推介镇内的凤山大米、稻鳖等特色农产品,村民自养的土鸡、土鸭等。

“去年9月4日,视频号的第一条视频推出,讲的是共享农机的使用方法。”三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龙鹏宇说,镇内种粮的农户很多,收粮是个大问题,有些农户专门跑到镇外去找收割机,费时费钱,共享农机能节省不少成本,当时视频的点赞、转发都已过千,浏览量过万,传播效果很好。

“我们总结发现,其实内容呈现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演员都是镇内的干部、村民,大家都不会表演,拍摄过程中不知道重复拍摄了多少次,最终才勉强过关,大家喜欢是因为内容很接地气。”龙鹏宇说,这为他们的拍摄明确了方向。

没过多久,三庙镇又以抗旱防火为主题拍了一个视频,视频中村干部挨家挨户为缺水的村民送水,询问生活需求;烈日下,志愿者们在村里、山上巡视,排除潜在火源,预防火灾。

“这条视频的浏览量是第一条视频的两倍,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为工作人员点赞。”龙鹏宇说,目前视频号已经发了36条原创视频,播放量超105万次。

今年6月,三庙镇又在抖音注册了“合川区三庙镇供销社店铺”,首批上架稻鳖米、稻虾米、三庙稻鳖菜籽油、三庙藤椒等5款特色农产品,36条原创视频也在抖音获得了111万播放量。

“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3场助农直播,累计售出产品46件,销售额近万元。”郭鹏飞说,尽管销售额很小,但说明此前的努力都是正确的,直播助农可以有更大作为。

创新:实施“本土人才电商百团计划”搭建传播矩阵

为抓住积累的流量,今年8月,三庙镇提出本土人才电商百团计划,向全社会招募有志于从事农产品电商销售的人才,传播乡村文化,提高乡村发展知名度。

“镇内本就有不少村干部通过直播帮助村民卖货,而且卖的效果都还不错。”郭鹏飞说,单靠个人没法形成聚集效应,同一事件,多个主体反复传播,更容易形成“爆款”,实施“本土人才电商百团计划”,能更快搭建传播矩阵,增强全镇信息传播能力。

目前,三庙镇已经招募了40名电商直播人才,孙储霞就在其中。“之前我主要通过拍摄一些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剪辑成短视频在朋友圈分享。”孙储霞说,不少人并不看好她做这事,认为她就是想出名,不能帮助村子发展。

实际上,每年村里滞销的农产品,都是通过孙储霞在朋友圈卖掉的。“村民家里屯的枇杷、花生、鸡蛋、肉鸡,自己吃不完,卖的价格很低,几乎不赚钱,比朋友圈销售差很多。”孙储霞说,以干花生为例,村民凌晨两三点就得拉到镇上去卖,仅四五元一斤,但通过视频传播,在朋友圈能卖到7元一斤,大家都省时省心。

今年,三庙镇一发布本土人才电商百团计划,孙储霞就立即报了名。“虽然有拍视频的经验,但面对镜头,心里还是没底,有时直播时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找什么话题吸引网友。”孙储霞说,镇上组织大家统一学习专业知识和直播技巧,他们更有底气和信心通过电商赋能乡村发展。

“今年7月,我们组织了镇内10多名主播前往太和镇助力黄桃销售,一天下来卖了几千斤,不仅为果农拓宽销售渠道、增了收,也为主播们积累了实战经验。”郭鹏飞说,目前镇内培育的电商人才有镇村干部、村民、企业家。(新重庆-重庆日报 原创 记者 周传勇)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