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个80%,看云阳鱼泉镇如何挑起面业再创业
--









80%鱼泉人遍布全国80%县级以上城市从事面业,每年GDP贡献占全镇80%以上。
凌晨3点,云阳县鱼泉镇大多村民还在熟睡。云阳面工陈绍全家的鲜面坊,早已灯火通明。
搅拌、和面、压面、切割……天未亮,一根根鲜面被打包完毕,装上配送摩托车,送往云阳县城的各大面馆。
如今,像陈绍全一样,云阳人开办的面条家庭作坊和加工厂已遍布全国各地,云阳面业年产值上千亿元,占全国鲜面销售市场的80%。
“发展顺风顺水,离不开我们鱼泉人!”鱼泉镇党委书记郑勇告诉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起,鱼泉人背着行囊和传统面机外出以面条加工为生,打响了云阳面业的“金字招牌”。如今,80%的鱼泉人遍布全国80%县级以上城市从事面业,每年GDP贡献占全镇80%以上。一根面不仅挑起了大家增收的希望,更为全县托举起一项致富产业。
八成鱼泉人遍布全国从事面业产业
“云阳的面,万州的馆,开州城的小老板儿。”云阳面业协会会长黄兆明唱起这句“顺口溜”时,一脸自豪。他解释说,20万云阳人生产的面条,成就了万州面馆的金字招牌,养活了开面馆的开州金厨。
鲜为人知的是,偏远的鱼泉镇正是云阳面业大军的“发源地”。让人费解的是,地处非小麦主产区,并不以面食为主食,鱼泉何以做大面条产业?
约2000年前,随着云安盐业(云安现为云阳的一个镇)的兴起,引来各地商贾汇集。贸易的发展,不仅将盐运出了云安,也引回了外地特色物资,这其中就包括面粉。自此,云安人开始学做面食,招待八方来客。历史久远,难以确切考证,但在陈绍全的记忆里,他从小就看着父辈和乡亲们做面。那时,做面工艺并不发达,人们用碾盘等工具将麦子磨成面粉,然后再和面、揉面、擀面、切面,全程都是手工操作。
改革开放初期,云阳人开始想方设法谋生计,有人便想到了云阳机械厂生产的峡江牌压面机。这台机器可通过手摇转动,将和好的面碾压成片状,然后经压面刀切割成条状。
有了这台面机,面条制作就进入了半自动生产模式,也给了一些年轻人外出闯荡的底气。在云阳的鱼泉等地,不少青年开始购买面机外出开面坊。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包括鱼泉镇人陈绍全在内的青壮年纷纷走出云阳,跟随在外开面坊的亲戚朋友,从学徒开始一点一点学习。学成后,再出资购买铺面,开设自己的面坊。
通过传帮带,云阳面工队伍越来越大。尤其是2000年前后,开一家面坊年收入有20万元左右,这也让背着面机外出开面坊成为热潮。
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中,云阳县更是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等渠道,采取劳务输出、就业转移等方式,鼓励有一定制面技能的贫困群众到相关地区创业就业。一时间,80%鱼泉人遍布全国80%县级以上城市从事面业产业,进一步推动了云阳面工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联合职校培养工匠,解决面业人才之困
去年接到母亲的电话时,46岁的何希洪正在广东东莞某玩具厂的流水线上做组件。年过七十的母亲重病,没法照料正读高中的女儿,希望夫妻二人能回云阳。
何希洪有些犹豫,如今夫妻二人一个月能攒4000多元。无技能无学历傍身,回家乡后,谁来赚钱?
一筹莫展时,郑勇找上了门。原来鱼泉镇与县职教中心共建“周末工匠课堂”,邀请外部技师返乡授课,培训内容有鲜面加工、特色面加工、中式面点制作等。培训学校不收培训费,还免费提供食宿,何希洪立刻报了名。
在县职教中心,培训班面工师傅从每一个制作环节开始教,搅拌、加料、和面、压面、煮面……搭配学校各式制面用具,何希洪很快便熟练掌握了面条制作的各道工序。
20天培训结束后,何希洪顺利通过考评,取得了重庆市云阳面工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如今,何希洪夫妻二人就在云阳县城持证上岗开起面馆,一个月能赚近1万元。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郑勇说,随着老一辈云阳面工年龄的增长,一度面临面工的后继无人。为了培养一批年轻的工匠,鱼泉镇政府一方面建立面业产业季度例会制度,制定五年规划及任务清单,成立面业联合工会和互助协会,吸纳全镇1200家作坊、3400名工匠加入。
同时,与县职教中心共建“周末工匠课堂”,邀请外部技师返乡授课,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超500人次。此外,还联合银行开发专项贷款产品,为众多主体授信放贷,有效提升了作坊产能。
“为了切实提升面工技能,未来还将举办云阳面工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培训层次,为鱼泉乃至云阳面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通过高超技艺进一步展示了云阳面工的新形象。”郑勇说。
技术和营销创新,推动面业再出发
占据全国鲜面市场80%的份额、年产值上千亿元,这是云阳面工从上个世纪70年代奋斗至今创造出的辉煌。然而,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云阳面条产业面临一场新挑战,这也是作为鱼泉镇的苦恼。
“鱼泉面工厂化的生产企业比例较小,大多数是小规模家庭作坊,集中在各地农贸市场,按前店后厂的模式经营。”郑勇告诉记者,要把面条产业做大做强,为云阳面工提供产业支撑,就必须升级现有生产设备和打造品牌。
“我们提出了就业创业五年行动、能人返乡创业等计划,鼓励面业成功人士返乡创办智能化加工企业,带动本地群众就业。”郑勇说。
作为首批外出打拼的云阳面工,陈绍全受当地政府邀请返乡创业。走进重庆陈大毛面业发展有限公司工厂,一套全自动的机器平稳高效运转,经过和面、压片、切条、截断多道连续性的工序后,小球藻面、益生元面、富硒面、辣木面……各种添加不同营养元素的面条源源不断生产出来。
与陈绍全不同,去年黄兆明自筹资金开办全县第一家云阳早面形象店。目前,在沙市、云安等乡镇发展云阳早面形象店近20家。
此外,为破解乡村产业“缺思路、缺技术”难题,鱼泉镇启动面业领军人才培育项目,选拔13名合作社负责人、产业带头人赴成都、杭州等先进地区“取经”,重点学习品牌打造、电商运营等现代化技能。同时,当地还开发“小麦收割体验”“手工面制作研学”等农旅项目,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150万元。
如今,全镇涌现出陈绍全、刘兴全、罗恩健、梁锋、黄兆明等一大批面业领军企业家。“接下来,我们将探索新的面条制作工艺和销售模式,将鱼泉面业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实现再创业。”郑勇说。(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