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经验到用“数据”种养 重庆累计建成310个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









9月9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5G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成310个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传统种植、养殖业实现从靠经验到用“数据”种养。
“3个人,一年出栏6万多只肉兔。”9月9日上午,渝北区统景镇长堰村,智能化肉兔养殖场管家叶志国自豪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他的带领下,一座现代化、智能化的养殖场映入记者眼帘——4000平方米的厂区内,安装了投料系统、温控系统、生物除臭系统等7个全智能化系统,工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饲养程序就会自动启动,省时省力。
“有了数字技术助力,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和饲料成本,还提高了养殖效率和质量,现在仅3个人就养殖出栏6万多只肉兔,年产值约250万元。”叶志国说。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长堰村将目光瞄向了肉兔养殖,并整合项目资金700万元新建了一座肉兔养殖场,于2020年10月建成投用。“养殖场不仅拥有标准化兔舍4栋,还配套建有参观通道、看护管理房、兔人工授精室、蓄水池、兔粪堆积房及化粪池等设施,是西南地区目前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肉兔养殖基地。”叶志国说。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一直是制约重庆肉兔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对此,长堰肉兔养殖场以全智能化温控系统替代传统人工降温,多个温度传感器每天24小时采集兔舍温度、湿度等数据,一旦温度过高,系统会自动发出指令,启动降温湿帘和风机降温。叶志国告诉记者,智能化的环境控制改变了过去肉兔养殖“生长看天气,产量靠运气”的状况,让兔群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生长。
“我们采取了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产仔、同期出栏的工厂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叶志国说,按照每月出栏6000只计算,场里3名工人,一年能养出6万多只兔子,是传统出栏量的2倍,肉兔的精肉率也提高到60%。
此外,长堰肉兔养殖场还配套了投料、清粪、喷雾消毒、生物除臭等多套智能化系统,除注射疫苗还需依靠人工外,其他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
数字赋能不光让养殖业变得“耳聪目明”,种植业也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在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的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通过智慧化的管理平台可提前推测每株树体果实的产量,为无人机施肥、用药、灌溉等提供全过程科学指导;在市农科院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的“鱼菜共生AI工厂”,蔬菜栽培、病虫害巡检、鱼生命体征监测等实现了智能化作业,鱼粪通过水资源化处理转化为水溶性肥料,实现了种养循环全利用。
目前,通过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我市农业领域正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累计建成数字种业、数字种植业、数字畜牧业、数字渔业、数字加工业等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310个。
“成效明显,但我市智慧农业仍存在不少痛点难点卡点问题。”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受山地丘陵地形条件的制约,我市智慧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310个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中,渝西地区占比62.2%,渝东北库区占比26.58%,渝东南山区仅占11.21%。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西南山地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部省)、西南大学和五所智慧农业学院等作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核心算法、农业机器人、农业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将聚焦农业数字经济“10+N”架构体系,引导区县和链主企业揭榜挂帅建设细分行业大脑,加速推进未来农场建设,培育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智慧种业、智慧种植业、智慧畜牧业、智慧渔业基地。(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