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全国模范教师刘圣萍:用“石魂”凿光 为乡村娃照亮梦想之路

--

日期: 2025-09-1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开栏语:

在重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总有一些身影格外耀眼。他们是各行业坚守初心的奋斗者,是各领域勇毅前行的开拓者,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奉献书写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城市发展的脉动。

他们或来自街头巷尾,或扎根探索的一线;或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凡,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但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重庆精神”,成为激励更多人向上向善的力量源泉。

今天,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荣耀新重庆”系列报道正式开启。我们将走近这些先进模范,聆听他们的故事、传递他们的精神。愿这份荣耀能点亮更多人的心灯,让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新风尚,在重庆大地蔚然成风,共同为城市的美好未来聚力前行。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李燊 夏国燕)9月9日,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大足区举行了教师节庆祝活动。在成果展示环节,首先登台的大足区宝顶实验小学团队表现尤为亮眼。

孩子们用剪子和刻刀剪出大足石刻经典石雕“究竟怜悯恩”的图像,拓印出儿童版的千手观音。“您别看我们小!我们把大足石刻故事从校园讲到百姓舞台,还讲给海内外游客听!”宝顶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张子骞自豪地说道。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赢得了现场嘉宾和师生的热烈掌声。

“千年石刻的神韵,就这样从孩子们的眼睛,流进了心里,跳跃在指尖!”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大足区宝顶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圣萍在活动中进行主题分享时表示:“‘石魂’教育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育特色发展的无限可能!”

“她以教育家的情怀坚守初心,以慈母般的温暖滋养心灵,让学校成为全国典范,为孩子们推开世界的窗,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与会的另一学校负责人在谈到宝顶实验小学时,深有感触地评价。

一所曾经默默无闻的乡村学校,缘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位乡村学校女校长,如何成为业内争相学习的模范?让我们走进大足区宝顶实验小学,探寻这位校长的“破壁”之路。

一场逆行

让千年文脉点亮乡村教育

教师节舞台上的光芒,源于一场“不被看好”的选择。2019年底,一直在大足城区学校工作的刘圣萍,接到了调令,前往宝顶实验小学任职,这让当时已经从教25年的刘圣萍有些猝不及防。

刘圣萍自幼受当教师的姑妈熏陶,对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在重庆一师求学期间,恩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滋养了她温暖包容、以爱育人的教育情怀。

参加工作之后,她工作刻苦认真、善于学习,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很快,在大足区教育界逐渐崭露头角,先后成为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教学名师、重庆市特级教师。

当接到调令时,一直在大足城区百年老校工作的刘圣萍,有些犹豫。彼时的宝顶实验小学师资老化、条件拮据、生源骤减,是一所被 “边缘化” 的乡村小学。教学和生活环境与城里差距很大。

在短暂犹豫之后,向来不对困难低头的刘圣萍毅然收拾行囊,走进了这所乡村学校。“乡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金贵,他们更需要好老师、好教育。”这是刘圣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当年促使她下定决心来到宝顶实验小学的一个坚定信念。

到任第二天,刘圣萍就挨家挨户家访,用拉家常的方式摸清了每个孩子的情况,也走进了家长和师生心里。家长拉着她的手说:“你这个校长心中装着娃娃,娃儿交给你,我们放心。”

但是,现实的困境很快就摆在了刘圣萍面前,她发现自己在城区工作多年形成的教育经验,在乡村有很多“水土不服”,名校方案难以在乡村复制,乡村教育的出路在何方?

怎么干呢?迷茫中,学校一墙之隔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让刘圣萍眼前一亮:“何不借这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办不一样的乡村教育?”

刘圣萍带领老师走进每一间教室展开调查,一问,她心里一阵难受:全校375个娃娃,只有94个去过这一墙之隔的景区!“我们的教育,怎能无视千年文化的根脉?”刘圣萍连夜起草公函,送到大足石刻研究院,申请为孩子们开通实践绿色通道。她的想法得到了大足石刻研究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复函第二天就送到了刘圣萍手上。

不到两周,“以石为魂,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在宝顶实验小学落地生根。刘圣萍带着团队编写出“石刻小导游”校本课程,把石窟艺术、历史故事搬进了课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刘圣萍坦言,在乡村学校教学,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资源的稀缺。但这并没有难倒她,她四处争取、想办法,像磁铁一样为学校争取一批又一批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不是把石头雕刻成想要的样子,而是通过努力,唤醒每块石头本来的光芒。”这是刘圣萍的教育信条。她尊重每个孩子的梦想,为他们搭起成长的舞台。

大足石刻研究院为师生到景区实地学习开通绿色通道,5A景区成了孩子们经常打卡的实践基地;大足区图书馆在学校图书馆建立宝顶分馆;学校石魂之声合唱团从操场的台阶唱到了大足春晚的大舞台,还唱到了中法儿童合唱交流音乐会;校本课程“石刻小导游”在大足区教委的有力推动下,升级为大足区小学地方课程,供全区四年级学生使用,有力推动大足石刻文化走进大足每一所校园……在此之前,这些都是全校师生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从城区名校到乡村小学,刘圣萍这位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于一身的教育“老兵”,用千年石刻文化为乡村教育破局找到了一条道路,让大山里的孩子拥有了走向世界的底气。

一束光芒

以慈母之心关爱每个学生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心灵的守护。在刘圣萍看来,真正的好教育,要能看见每一个孩子的渴望与艰难。

一位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道:“我一直清楚地记得,刘圣萍老师可谓是将一视同仁、因材施教、身体力行做到了极致。她通过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将心比心的关怀,总是能发现每个学生所爱、所缺、所需……”

“我们如果能够多做一件事儿,多出一份力,能够多做一点改变,也许就能帮助孩子一生。”刘圣萍表示,做乡村教育要更有同理心,要能理解学生家长和孩子的需求,理解他们对美好教育的期待。

在来到宝顶实验小学的第一次新年愿望发布会上,一名一年级小女孩怯生生地说:“我的新年愿望是……我想要一个好妈妈!”

刘圣萍听到这句话之后,心里五味杂陈。她把小女孩搂在怀里说:“孩子,老师和校长都是你的家人,都是你的妈妈!”

第二天,刘圣萍便组织老师来到小女孩家里家访,了解到孩子家不仅经济比较困难,孩子的母亲还患有智力障碍。没过几天,刘圣萍便四处张罗找到一群爱心人士走进女孩的家里,送去了很多生活用品,还提供每月200元的生活补助,一直供养到小女孩大学毕业,及时为孩子送去了关怀和温暖。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久而久之,在宝顶实验小学,很多孩子就亲切地称呼刘圣萍为“校长妈妈”。

刘圣萍的办公电脑里有一个特别的文件夹,里面存着学生小文(化名)的照片。在小女孩在校几年时间里,刘圣萍持续对她予以重点关注,文件夹里每张照片的由来,刘圣萍都如数家珍。

小文是一名特殊儿童,她上四年级时还说不清楚话,写不对自己的名字,不会洗头、洗澡,甚至连从1数到10都很艰难。她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句简单的“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都是在教了上百遍后,才学会含混不清地向老师们表达。

刘圣萍对于这个孩子,倾注了大量心血。她一点一点地打开小文的心扉,告诉小文什么是“美”、什么是“适宜”,慢慢地,让小文学会了生活自理。

后来,小文对于这位热心的“校长妈妈”非常信任和依赖,乐此不疲地给刘圣萍办公室送来野花、李子等小礼物,表达她的喜爱,任谁都拿不走。

这让刘圣萍既心痛,又欣慰:“没有想到,自己能在这所也许不被一些人看好的乡村小学,收获这么多感动、暖意和成就。”

一起前行

打造优秀团队带动一群人

在学生眼中,刘圣萍是温暖的“校长妈妈”;在同事眼中,她却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魔”。

刘圣萍校长常常深夜才离开校园,保安阿姨曾笑言:“她不走,校门没法关。”于她而言,“工作让她更快乐”,教育早已融入生命。

除了担任校长,刘圣萍还是重庆市领雁工程教研工作坊、川南渝西名师工作室和大足区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许多教师慕名而来,但进入其工作室却绝非易事——遴选严格、竞争激烈。她始终相信:“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更优秀的团队。”

刘圣萍敢于“逼”教师成长。一次,大足名师徐海燕接到任务,要上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课,她觉得内心有些忐忑。

刘圣萍却果断鼓励:“你来上,我来支持你。”甚至在试讲前半小时,刘圣萍还提出更大胆的教学设计,让该堂试讲课效果出人意料地好。徐海燕课后感慨,“我被她的工作精神带动起来,变得更加勇敢。”

这样的“逼迫”,学员唐洪也深有体会。工作室曾经承接“数理空间”电视栏目,刘圣萍率先示范,创新采用访谈式教学,设计“小智”“小慧”两个伴学助手参与互动,让课堂更加活跃,广受观众欢迎。第二期,她毅然将任务交给唐洪。尽管唐洪精心准备,刘圣萍却仍指出“数学文化味不浓”,要求其推翻重来。唐洪一度想放弃,但最终重新投入,反复打磨,成功录制出优质课程,该课程后来更被“学习强国”平台展播,在全市小学数学教研会上展示交流。

正是在这样的锤炼下,一批批教师从工作室走向成熟,成为市、区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并开始自发组建团队,形成学习共同体。

刘圣萍的引领也惠及其他教师,老师们说得最多的词是“成长”。如今,宝顶实验小学与大足区希望小学进行了合并,学校办学规模和师生数量都扩大了,学校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刘圣萍表示,学校将继续以“石魂”文化为根基,凝聚团队力量,在传承中创新,带领全体师生共同书写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名教师接受采访时含泪表示:“刘校长关注每个人的进步,哪怕步伐很慢,她也从不放弃引导。”另一名教师自信地表示:“经过这几年锻炼,我们更能应对挑战。”

从千年石刻中汲取智慧,用慈母之心守护童年,以严师之责锻造团队——刘圣萍用一场逆行,为乡村教育找到了独特的文化锚点。她用一点一滴的行动,诠释着“教育即唤醒”的深刻含义。

她让千年石刻不仅留在崖壁之上,更跃入孩子眼中、刻进生命里。她让每一块“石头”都焕发出原本的光芒,让每一个梦想都能从石台阶出发,走向世界舞台。

而刘圣萍始终站在孩子们身后,如一盏灯,照亮来路,也照亮远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