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之巅,他就是孩子们的“山”!云阳红旗小学教师李鑫燚的32年坚守
--









9月8日晚,夜幕笼罩着大地,海拔1200米的山上秋意渐浓。云阳县上坝乡红旗小学的灯火在群山环抱中影影绰绰。11岁男生王鑫瑞的抽泣声从宿舍传来,听闻此声,一个身影推门而入。
“鑫瑞,是不是又想爸爸妈妈了?”红旗小学教师李鑫燚轻声问道,一双温暖的手抚过王鑫瑞的后背。
此夜此景,从1993年起,在这所偏远的山区小学已经重复了32年。
100公里外的坚守
上坝乡红旗小学位于云阳县最北端,距离县城近100公里。蜿蜒的山路像一条细带,将学校与外界联系起来,又隔离开去。截至目前,这所乡村小学仅有6个教学班,由14名教师守护着48名学生,他们之中有38名是留守儿童。
晚上9点10分,李鑫燚照例查寝。推开宿舍房门,他熟练地帮这个孩子掖好被角,替那个孩子摆正鞋子。“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全部住校,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介绍起孩子们的情况,李鑫燚的眼神始终没有离开他们。
被窝里的王鑫瑞哭红了眼,看到老师来了,小声地说:“入睡前同学们说起爸爸妈妈,让我想起了他们,我已经3年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李鑫燚坐在床沿,轻声安慰道:“爸爸妈妈在外面辛勤忙碌,也是为了早一天回来一家团聚,你要坚强,有老师在这里陪着你。”
李鑫燚的工作簿上详细记载着学校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王鑫瑞,父母在西藏打工,3年没有回老家;李梦馨,父亲在外务工……38个孩子,38个不同的故事,却有着相同的期盼——父母的陪伴。
戒烟供学生完成学业
时光能够倒流到1982年,李鑫燚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红旗小学时的情景:尘土飞扬的操场、外面大雨里面小雨的教室,以及当年老师那句“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的教诲,都镌刻在8岁的他的记忆中。
1993年,从云阳师范学校毕业的李鑫燚作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抉择——同学们纷纷选择进城工作,他却毅然回到上坝乡、回到母校。“当时红旗小学交通不便,来自其他地方的老师都不太愿意长留于此。”李鑫燚回忆,自己最终选择回到母校,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像自己一样走出大山。
教师生涯开启不久,李鑫燚就遇到挑战:班上一对双胞胎因父亲外出打工失联,面临辍学。得知消息后,他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来到孩子家中。“孩子一定要上学读书,学费的事情我来想办法。”面对两名学生家中一筹莫展的爷爷奶奶,当时每月工资不到200元的李鑫燚许下承诺。
回到学校,他开始戒烟,用省出的钱供两个孩子读书。
“我之前烟瘾不小,抽得比较厉害。”李鑫燚笑着说,省下的烟钱让那对双胞胎兄弟顺利念完了小学,自己直到现在也没有复吸,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32载大山深处的守望
红旗小学留守儿童比例高达80%。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老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李鑫燚看来,对山区的孩子的教育,最难的就是学习习惯和良好品德的培养。32年来,他也最重视这两件事。
“有的孩子习惯不好,自己没有文具时,不经同意就把别人的学习用品拿来用。”李鑫燚说,针对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他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四年级学生小浩(化名)曾是让他最头疼的孩子。
小浩父母离异后各自在外打工,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养成了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对此,李鑫燚没有简单批评,而是特意安排其管理班级图书角。每次小浩认真完成任务,他都会当众表扬。渐渐地,小浩变得负责任了,坏习惯也改掉了。
32个春秋,李鑫燚从“小李”变成了“老李”,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走了一茬又一茬。今年,由于生源缩减,红旗小学面临着被其他学校托管的可能,学校很多教师都在考虑自己的退路,但李鑫燚依然坚定。“只要还有孩子在这里上学,需要我留下来,我一定坚持到底,直到最后一个学生从这里走出去。”
夜深了,李鑫燚轻轻关上宿舍门,回到办公室继续备课。墙上的钟指向11点,这是他一天中难得的安静时光。又过了快一个小时,李鑫燚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关上办公室的灯。明天,他又要早起等待孩子们出早操,在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里,开始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
记者手记
灯火长明处,守望者无声
深夜11点,当红旗小学最后一盏灯熄灭时,李鑫燚结束了他32年来寻常的一天。而在海拔1200米的山巅,这份“寻常”本身,就是不寻常的坚守。
采访途中,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行进。窗外是望不尽的群山,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就在我们几乎以为迷失方向时,山坳里突然出现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那是红旗小学所在的位置,像一座孤岛,又像一座灯塔。
在李鑫燚的工作簿上,我们看到这样一行字:“王鑫瑞,想爸妈时爱哭,需要多给予安慰。”
38个孩子,38份详尽的观察笔记。这不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一个守望者32年来刻进生命里的本能。
教育是什么?李鑫燚用32年给出了他的答案:是戒烟省下的学费,是查寝时掖好的被角,是深夜办公室常亮的灯光。
在这个追求速成和效率的时代,他用近乎固执的耐心,为38名留守儿童重建了一个“家”。
离开时回望,红旗小学在暮色中格外醒目。这里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没有繁华的周边环境,但它有比任何学校都丰富的东西——爱,具体而细微。
大山深处的这盏灯之所以明亮,不仅因为它驱散了知识的黑暗,更因为它让每个孩子相信:纵然父母远行,总有人在深夜为你掖好被角,总有人记得你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细节。
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守望温暖守望。李鑫燚老师的32年告诉我们:最伟大的坚守,往往藏在这些无人喝彩的日常里。(新重庆-重庆日报 原创 记者 刘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