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雀东南飞”到“春暖燕归巢”——重庆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观察
--









秋日清晨,柏杨河畔的巫溪县城薄雾尚未散去,57岁的刘应明已驾驶网约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伴随着接单提示音,他熟练地规划路线,驶向乘客所在位置。
一年前,刘应明还在重庆轨道交通建设建筑工地上扛水泥、背砖块。如今,他返乡成了一名网约车司机,既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年迈的父母。
同样的晨光中,巫溪通城镇中兴村村民、31岁的王武魁正在自家菜地里弯腰忙碌,除草、浇水、察看作物长势,每一个动作都熟练而从容。
3年前,王武魁还是个在外漂泊的打工者。如今,他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带头人,经营的云梦农庄年营业额突破55万元。
这样的故事,正在重庆多个区县上演。
随着我市就业岗位不断扩容和就业、创业服务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就业、创业,形成了“归巢效应”。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全市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23.8万人,农民工就业规模持续保持稳定。
新业态提供新机遇
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
“没多少文化,主要在工地干建筑活。”在外务工多年,对建筑工地的各类工种都极为熟悉的刘应明,凭着勤劳肯干攒下了一定积蓄,“父母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必须就近找个活路,方便照顾他们。”
回到巫溪后,年纪偏大、体力不如从前、很多工作难以胜任的刘应明一度有些迷茫。
在多方了解政策后,他决定尝试开网约车,“时间相对自由,既有一份稳定收入,也能照顾老人。”
可开网约车收入并不稳定,社保、医保、父母的医药费和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让刘应明压力陡增。
让他感到暖心的是,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进行了对接,“像你这样的‘4050’人员可以申请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保缴纳压力。”
刘应明顺利申请到了6000元的补贴,这不仅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更让他对未来的生活有了底气。
除了政策支持,平台和社区的培训也让刘应明受益匪浅。
“我经常去‘滴滴出行巫溪服务驿站’和社区参加培训,内容很实用,从安全驾驶、应急处置,到社保医保政策解读,都有专业人员讲解。”刘应明说。
在巴南区,返乡的张杨也曾面临就业困境。
虽然才不到24岁,张杨已在建筑工地打工6年。
“18岁后就没上学了,扛水泥、背砖块,什么都干,就想着多挣点钱。”去年底张杨失业了,“回到屋头待业,也不晓得做啥子。”
偶然有一天,张杨刷到了一则短视频招生广告——巴南区人力社保局打造的“巴渝厨匠”烹饪学院正在招生:1980元学卤菜技术,包教包会,还能免费进修。
“觉得性价比很高,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几乎没有犹豫,张杨立即报名入学。
开始学习时,需要识别60余种调料,这让张杨有些不知所措。
不过,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断通过对比形、色、香等特征来识记名称和克数,并专注钻研老师传授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香料的配比。
“不仅是调料难记,练刀工也很费劲。特别是逆纹切肉,我苦练了半个多月,才从切刀的难易中分辨出了是不是逆纹。”加班加点、反复练习,张杨的技艺飞速提升,很快在一众学员中脱颖而出。
他的努力和天赋被学院老师看在眼里,结业后张杨直接被学院推荐至“廖壹号”卤菜店工作,月薪5000元,实现了“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如今,穿着整洁的工服,在窗明几净的操作间里,张杨正用心烹制着一锅锅香气四溢的卤菜,成了一名掌勺的“大师傅”。
“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靠手艺吃饭,感觉生活有了奔头。”张杨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我相信,只要味道好,日子就会像这锅老卤,越熬越香。”
技能点亮新梦想
家乡成为创业热土
“喂,你好,邓大哥坝坝宴。”
“国庆节前4天都预定满了,排期至少要到5号了。”
……
9月15日,正在“巴渝厨匠”烹饪学院回校进修的邓志国夫妻一边学习新技能,一边接单。
从工地扛水泥、扎钢筋,到掌勺烹饪美味佳肴,从在外漂泊,到返乡学艺创业,夫妻俩终于告别了如浮萍般的生活,返乡过上了安稳的小日子。
此前,邓志国和妻子在外地建筑工地干活,近两年收入不稳定,就回到家乡巴南区。
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压力,邓志国坦言,“每天都在发愁明天有没有活干,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一次回乡待业期间,朋友无意中的一句话——“现在农村坝坝宴挺红火,办席师傅忙都忙不过来”,这让夫妻俩找到了方向。
反复对比多家培训机构后,他们选择了巴渝厨匠烹饪学院。
“最吸引我们的是‘一人交费,两人同学’的政策,特别适合我们这种夫妻档。”邓志国笑着说,“那是我们花得最开心的一笔钱。”
然而现实却远没有想象中轻松。比如作为坝坝宴中的“门面菜”——梅菜扣肉就成了他们遇到的最大难关:第一次尝试时,油温控制不当,热油飞溅,两人只得举着锅盖“防身”,战战兢兢地将肉下锅,结果炸出的肉块颜色苍白、口感生硬,彻底失败。
不甘心的他们主动找老师加练,从炸制时机到蒸制时长,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回家后更是几乎“住”在了厨房,一天连续尝试三四次,餐餐都吃梅菜扣肉……终于练就了好厨艺。
从烹饪学院结业后,在学院和巴南区人力社保局的帮助下,他们接到了首单5桌坝坝宴订单。此后订单越来越多,如今,邓志国夫妇不仅业务稳定,而且固定聘请了5名帮工,每名帮工月收入上万元。
在巫溪通城镇中兴村,王武魁的创业故事一直被村民们津津乐道。
这位31岁的青年,用3年时间完成了从外出务工人员到返乡创业者的转变。
从15岁起,王武魁就在外打工。2022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王武魁带着妻子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起初,他拿出全部积蓄50万元注册成立了云梦农业有限公司,打算种地养猪。
然而,回到家乡后的王武魁发现,曾经的小山村面貌已焕然一新:原本崎岖不平的公路,变得平整又宽敞;破旧的房屋也都修整得整齐漂亮,来村里旅游避暑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些变化让王武魁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路修好了,网络通了,来游玩的人也多了。政府把村庄打造得这么漂亮,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
2024年,他转变思路,建设云梦农庄,推出农事体验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如今,王武魁的农庄办得红红火火,年营业额已突破55万元,不仅带动10名村民稳定就业,还帮助周边20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
弹性上班新模式
吸引更多人返乡就业
秋日阳光,温暖和煦。
铜梁庆隆镇同康村,10余位村民正在重庆庆宁电子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忙碌着——一个个零部件经过多道工序后,在村民手里组装成了摩托车线束。
这些摩托车线束,最终将销往巴西、越南、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
重庆庆宁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去年3月份,其车间是利用同康村原村委会办公室改建而成,面积不足100平方米。
就是这样一个条件略显简陋的车间,年产摩托车线束80万余件,能为周边村民就近提供20余个工作岗位,带来40万余元的劳务收入。
54岁的同康村村民胡兴仁,是重庆庆宁电子有限公司的经营者。
“十几岁就出去闯荡了,哪样活路都做过。”闯荡十几年后,胡兴仁选择了汽摩配件领域进行深耕,创立了自己的汽摩配件企业。
两年前,回村探亲的胡兴仁了解到村里的乡村振兴车间正在招商,便和村委会一起牵线搭桥,引进了重庆福赐特机电有限公司,生产专用设备零部件及摩托车零部件等。
去年,了解到村里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村里闲散劳动力日益增多后,胡兴仁决定利用村里的闲置资产,创立重庆庆宁电子有限公司,将自己的部分订单交由村里人完成,“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有一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同康村的主导产业,生产汽摩配件可是个新东西。”同康村党支部书记王小挺告诉记者,虽然是“新东西”,但两家企业的工作强度都不大,“只要眼睛看得见、手脚利索就能做,时间也不固定,机动、灵活。”
57岁的陈明淑此前一直在山西太原一家工厂的食堂切菜,“因为屋头有老人要照顾,三年前我就回来了,我姐姐陈明玉就顶替我去当墩子。”
回到同康村的陈明淑失去了稳定收入,一直靠打零工维系着一家人的生活。
去年,听说重庆庆宁电子有限公司招工后,陈明淑第一个报名应聘,“现在好了,每个月固定有3000多元收入,上班时间也灵活,还能把材料拿回屋头装好了再拿过来。地里庄稼,屋头老人全都照顾到了。”
去年年底,陈明淑一个电话,把顶替自己在太原打工的陈明玉也“招”回了村里工作。
如今,重庆福赐特机电有限公司和重庆庆宁电子有限公司已为同康村近50名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
“我准备把车间扩大一倍,再把汽车面板的业务放到车间,吸引更多人返乡就业。”胡兴仁表示。
不仅是在同康村。在铜梁,“求职不必往外走、就业就在家门口”正成为现实。
铜梁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铜梁全区发展了49个乡村振兴车间,实现全区28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引入了电子产品、服装制品、旅游产品、包装材料等新产业,因地制宜实行弹性上班新模式,持续做大就业“蓄水池”。
记者手记
让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更有底气
刘应明从建筑工人转型为网约车司机,王武魁从打工者成为年营业额55万元的农庄主人,张杨从在工地打零工变成技能型厨匠……这些个人的命运转折,背后是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大潮。
是什么让这些曾经背井离乡的务工者返乡?又是什么让他们在家乡的土地上重新扎根、茁壮成长?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套日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正让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越来越有底气。
首先是精准的政策支持体系。重庆通过全面落实社保补贴等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新出台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和大龄农民工就业补贴等增量政策,运用大数据比对实现“政策找企”“政策找人”。
其次是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渝快办”平台、重庆人社官网畅通失业登记渠道,工作人员主动联系登记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介等服务。
第三是实用的技能提升体系。重庆广泛摸排农民工技能提升需求,通过电子社保卡向每人推送培训券,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新职业等技能培训。
最后是多元的创业扶持体系。重庆通过举办在外经商渝籍农民工座谈交流会、发放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培育市级返乡创业园区、出台返乡创业补贴政策等举措,为农民工创业搭建全方位支持平台。
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归巢效应”,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当农民工不再需要远离亲人就能获得可观收入,当家乡既能安放肉身又能承载梦想,“返乡”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让更多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既能让农业更有效益,更能让农村更添活力。(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陈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