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黄桷滩水库灌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源头活水”滋养乡村农业产业
--









“现在养鱼好,不仅水质提升了,大家收入也增加了!”9月15日,荣昌区盘龙镇骑龙村十二组村民刘贤华告诉记者,9月初,他们又从黄桷滩水库起获了近2万公斤成鱼,并且卖出了每公斤14元的价格。
创新投融资机制,把鱼苗引入水库,进行生态养殖,只是黄桷滩水库灌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举措之一。自去年6月被纳入水利部第二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名单后,黄桷滩水库灌区以完善节水奖补机制、细化用水管理机制、构建数智赋能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等为抓手,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精准奖补保障灌区运维
“全区人均水资源利用量仅318立方米,属重度缺水地区。”荣昌区水利局副局长翁文波介绍,黄桷滩水库灌区位于荣昌北部,涉及清流、吴家、铜鼓、观胜、盘龙5镇,灌溉面积7.012万亩,于2022年10月建成投用,其灌溉模式是由8座泵站提水至8个高位水池进行有压供水,用水户通过预存预缴的水卡刷卡取水。
黄桷滩水库灌区每年的运维费用在60万元左右,最初两年,除了向用水户收取少量水费外,还需要四处筹集运维资金。
翁文波介绍,为防止黄桷滩水库灌区水费收入不稳定,影响正常运行,我们制定了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实施细则,其后附带的节水奖励考核评价表,更以评分积分的方式,罗列了积分细节。
这种“攒积分”的精准奖补机制,既通过加强审核灌区管理单位的成本支出、水费收入,补足维持运转的费用,也通过对水事纠纷、水费收取率、设施完好率等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兑现节水奖励。截至目前,相关部门已落实黄桷滩水库灌区包括补贴农户和灌区管理单位的精准补贴资金79.99万元,向灌区管理单位兑现节水奖励9.9万元。
数智化赋能现代化灌区建设
在静谧的群山与金黄的田野环抱之中,黄桷滩水库如同一面蔚蓝的镜子波澜不惊,但其灌区却在进行着一场无声而高效的现代化运作。
灌区调度中心的电子屏幕上,数字与图像实时跃动。屏幕中央,水库大坝上的视频监控传回高清画面。然而,真正的“大脑”是一旁的荣昌区现代化灌区信息系统:灌区各类感知设备实时采集的数据不断汇入系统并进行分析,可精确掌握水库库容、高位水池水量、管道压力等指标;系统再根据预设的节点用水指标和用户实时需求,自动生成最优调度指令,远程控制泵站启停和阀门开关,实现精准供水。
指令无声下达。数十公里外,分布在灌区各处的8座泵站通过网络信号与水池悄然联动,在无人的情况下自动启停,将水库的“血液”压入地下纵横交错的管网。同时,分布在干管、支管上的远(自)控阀表按需开启,精准地将水通过70公里管道分配至指定的灌面。
“以前需要农户多方联系,来回跑路开阀放水,如今只需在田头刷卡,远(自)控阀表便自动开启。灌溉结束,再次刷卡后阀门自动关闭,用水量已被精准记录,自动结算。”灌区管理单位、重庆水投原水资源管理有限公司荣昌黄桷滩分公司负责人高冉表示,依托数字化手段,灌区各类智能终端和自动系统高效协同,将每一方水都精准、安全、节约地输送到最需要的田地之中。
在规范灌区用水指标管理、积极采取节水措施、数智化手段降本增效后,黄桷滩水库灌区节约农业用水指标约300万立方米,为水权交易创造了条件。经荣昌区政府同意,向节水的村社收储了40万立方米农业水权,准备交易给农村水厂保障饮水安全,预估交易金额6万元。
生态养殖“反哺”灌区管护
村民刘贤华和黄桷滩水库灌区的其他266户农户,成了灌区创新投融资机制的直接受益者。
“为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支持黄桷滩水库灌区管护可持续,筹集灌区管护经费,提升灌区水环境,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利用灌区闲置水源水面开展生态养殖。”高冉介绍,他们与村集体经济及当地农户、其他社会资本共同筹资300万元,以4∶4∶2的占股比例搞起了生态养殖,其中灌区管理单位的全部收益均用于黄桷滩水库灌区管理和维护。
一年多来,他们累计向水库投放滤食性改善水质鱼苗约24万尾。截至目前,生态养殖区不仅分三次起获成鱼逾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约70万元,为灌区筹集20余万元管护费用,带动参股农户实现增收,还让灌区水源水质获得稳定提升。
在市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处副处长杨晓霞看来,黄桷滩水库灌区作为西南丘陵地区典型的补水型提水灌区,高位驱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取得了农业节水成效显著、灌溉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等成效,为重庆市乃至西南丘陵地区探索出了可复制、易推广的灌区运行管护经验。(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刘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