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油茶香漫武陵山(下) 一棵树的“价值跃升”

--

日期: 2025-11-0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以节促产,以节促销,以节促名。2025年酉阳油茶采摘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凝聚着人气,将“养在深闺”的油茶果,一步步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擦亮了“酉阳800”这块金字招牌。

按照酉阳冲刺百亿产值,抢占重庆油茶产业发展高地的发展规划,油茶,真正从一棵棵“祖宗树”,成长为支撑起20万农户增收的“致富树”和全县乡村振兴的“基石产业”。

谁能想到,这棵能量十足的油茶树,曾是村民口中“卖不上价”的“柴火树”。

观念之变

从“柴火堆”到“希望林”

在可大乡昔比村的墙院古村落周围,300余亩古油茶林静默地守望着岁月。这片被誉为“武陵山油茶活化石”的林地中,现存最老的古茶树已有450余年树龄。其中,33株古树被国家挂牌保护,最古老的两株“茶树王”,胸径超40厘米,被誉为酉阳茶树之王。

然而,8年前的这片古茶林,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境遇。由于长期缺乏管护,林间杂草丛生,更让人痛心的是,随着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茶林一度濒临荒废。

站在可大乡客寨村的油茶林里,62岁的村民杨昌兰抚摸着粗壮的树干,眼中满是感慨,在她的记忆里,那些年村民们靠着土豆、玉米、红薯“老三样”度日,房前屋后的油茶树虽年年结果,却因卖不上价钱,常常难逃被砍伐当柴烧的命运。

转机出现在2021年。合作社通过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当年为村集体创收20余万元。这笔“意外之财”在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曾经把油茶树当柴烧的村民们纷纷加入,扛起锄头开垦荒地、种植新苗。

经过近几年的辛勤耕耘,去年,全乡油茶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果3万斤,实现集体经济增收。“现在想想,当初差点把这些‘摇钱树’都当柴火烧了,真是后怕。”杨昌兰笑着说。在可大乡万亩油茶林里,昔日的“柴火树”已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早已不同往日。

技术之革

从“一粒籽”到“百万苗”

村民的认知觉醒让油茶树重获新生,而育苗技术的突破,则让油茶产量实现质的飞跃。

在泔溪镇油茶苗圃基地,经良种化栽培的油茶苗舒展枝叶,因智慧大棚的庇佑,1年生到3年生的苗木仅需一块屏幕就能进行物联网数据采集,实现标准化精准管理和专家远程诊疗,然而几年前这里的种植模式还是另一番模样。

“过去的经营模式种植比较分散,管理比较粗放,使得一直以来酉阳投产的油茶树低产林占比高。”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华渝产业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

如何集中力量攻克困难,既能解决产量问题,又能让散沙般分布的油茶带“聚沙成塔”,酉阳就此展开探索。最终,通过股权联结,酉阳创新推出“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此调动、激发村支两委参与的积极性和群众的内生动力,效果立竿见影。

“我们专注育种、造林、加工三大领域,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全新发展模式,让良种良法迅速得到推广。”华渝产业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酉阳油茶产业版图上,43万亩油茶基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拓展开来。几乎在同一时间,酉阳油茶研究院成立,由其匹配的“智囊团”从一粒茶籽的选育实施科技攻关,改良培育出适应武陵山高海拔、高寒气候生长的优良品种。

由此,酉阳牢牢攥紧种质核心培育技术,从根源上解决了油茶低产低质的问题。目前,酉阳已提前完成500万株油茶种苗嫁接目标,实现销售油茶苗木800万株,不仅能满足酉阳自身产业发展需求,而且能为中西部六省市提供优质苗木。

产业之兴

从“一棵树”到“一片业”

科技育苗为油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油茶树由此跃升为百姓的“致富树”。

酉阳,这个有着“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称的地方,凭借着适宜的地形和气候,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如今,43万亩油茶基地遍布39个乡镇(街道),成为了全市油茶栽植面积最大的区县。

可大乡作为主要产区之一,现有规模种植面积4万亩,是“酉阳茶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重要原产地。每到油茶果成熟季节,漫山遍野都是挂满枝头的果实,承载着万千农户的生计希望。

脱贫户尚明华是油茶产业发展的亲历者与受益者。他因腰伤无法外出务工,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乡里不仅让我用土地入股分红,还聘请我到油茶基地负责管护,一年能挣5万多元。”尚明华表示,油茶产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到了家乡,据统计,酉阳油茶产业已带动全县20万农户增收。

如今,行走在酉阳的青山绿水间,连绵的油茶林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百姓致富的“绿色银行”。从“柴火树”到“致富树”,从单一产出到多元经营,油茶树的“价值跃升”故事,正是酉阳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写照。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油茶果香漫武陵山,百姓的日子也如茶油般,愈发醇香绵长。(第1眼TV-华龙网 记者 陈攀 黄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