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桥里的乡风传承——众志桥见证铜梁严家村的团结与新生
--
铜梁区二坪镇严家村,淮远河与小安溪河交汇。
初冬时节,波光潋滟的河面上,白鹭翩飞,竹树环合,一座古朴的石桥静卧碧波之上。桥身斑驳,青苔点点,却依然稳固如初。
桥上有牌坊,以红色条石筑成。牌坊上不仅镌刻着桥名“众志桥”,还以碑文铭记建桥时间及建桥经过。
众志桥,取“众志成城”为名,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迄今已有191年。
在严家村村民看来,众志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功能,成为严家村团结精神与文明乡风的鲜活见证,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
01众志成城:同心共筑连心桥
时间回到近两百年前。
那时,淮远河与小安溪河交汇处,仅有一排低矮的石磴供行人过河。
“天干枯水的时候,还可以踩着石磴过河;一涨水石磴遭淹完了,就只有往上游绕行几公里。”严家村村民,今年83岁的邵怀刚少时常听祖辈说起众志桥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村民过河,货物运输、做生意的来来往往,都靠着河里的石磴子。”
往上游绕行,不仅耽搁时间,且道路崎岖难行,所有人都盼着能在此修建一座桥梁。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当地开明乡绅的倡议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建桥工程拉开了序幕。
村民集资出力,群策群力,开启了为期两年的艰苦筑桥历程。在那个没有机械设备的年代,所有工程全靠人力完成。
“石料需从几十里外的山上开采,再用船沿淮远河送下来。”邵怀刚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祖辈口口相传的筑桥故事里讲到:筑桥工匠们采用传统的“扎坝拦水”法,在河水中构筑基槽,再将按尺寸凿刻规整的石块一一安置……
全村青壮年轮流上工,妇女儿童送饭送菜,历经两年多时间,这座全长30余米、宽8米的五孔弧形石拱桥,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四月十八日竣工。桥成之日,村民以“众志成城”之意,将其命名为“众志桥”。
为了纪念村民众志成城筑桥的经过,人们又在桥头建造了纪念牌坊。牌坊为仿木结构的歇山式楼顶,斗拱、雀替雕刻精美;枋心上刻着花鸟神兽浮雕和数组人物故事。牌坊横匾上“清道光十四年甲午岁四月十八日建立”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02文明乡风:绿水青山映和美
如今,众志桥所承载的“众志”精神,早已融入严家村的血脉,转化为村民守护家园的实际行动。
每天清晨,当薄雾还笼罩着河面时,严家村村民邵怀莲就已经撑着小船开始了一天的清漂工作。邵怀莲曾在小安溪和淮远河上捕鱼大半辈子。2021年,邵怀莲与妻子赵呈琼退捕转产后成为村里的清漂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河水清亮得很,后来变得浑浊。现在政策好了,我们要把清澈找回来。”小船上,邵怀莲熟练地用竹竿捞起堵在桥洞的水草,过桥换船,继续向下游划去。虽然镇里只让他负责众志桥上游河段的清漂工作,但他主动将众志桥下游约1公里河段的清漂工作也揽了下来。
河岸上,叶亚梅和几位村民正在捡拾垃圾。村民们自发组成护桥队,定期清理河道、维护桥体。
更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在严家村,这种爱护环境的精神已延伸到每家每户。村民主动改厕改厨,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一批“最美农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我们不仅要让桥屹立百年,更要让凝心聚力、众志成城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严家村党支部副书记王鹏介绍,近年来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民参与热情高涨,共同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人居环境。
03孝老爱亲:淳朴民风代代传
“近两百年来,受众志成城修桥故事的影响,严家村民风淳朴、村民和睦、邻里相亲。”二坪镇党委书记孔庆明介绍,严家村尊老孝亲的美德同样源远流长,与古桥精神交相辉映。
村里98岁高龄的刘婆婆3个月前去世了。其儿媳阳明清30余年如一日对其精心照料,因此获评“铜梁好人”。
“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严家村人的共同心声。
今年已115岁高龄的欧必霞,被6个子女争相奉养,在整个二坪镇都传为一段佳话。
“母亲辛苦一辈子,我们尽孝是应该的。”6个子女中年纪最大的已年过八旬,但在赡养老人上,谁也不甘人后。
去年,村里兴办互助养老点,村民张万才主动让出自家闲置房屋,“房子空着也是空着,能给老人们用,是它的福气。”
如今,利用张万才闲置房屋改建的互助养老点已成为村里老人聚会、娱乐的重要场所。
这些孝老爱亲的典型事例,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严家村的文明土壤。
“村里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儿女’评选,举办敬老活动,让尊老孝亲蔚然成风。”王鹏介绍。
04产业发展:“众志”精神谱新篇
今天,“众志”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推动着严家村产业蓬勃发展。
严家村有着光荣的参军报国的传统,至今已有70多人投身军旅,其中不少是父子两代兵。这些退伍军人返乡后,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017年,退伍军人王德海回到严家村,利用在部队学到的管理经验,发展起近百亩脐橙种植。他引进优质品种,采用生态种植技术,产品畅销重庆中心城区。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王德海带动周边二十多名群众就地务工,每年支付劳务费用超过30万元。
在严家村,市劳动模范袁媛的蔬菜基地也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平台。
2016年,不到30岁的袁媛放弃城市工作,回到严家村建立200亩蔬菜基地。她将在农科所学习的技术灵活运用,推广大棚加地膜覆盖、锅炉升温保温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如今,基地年培育藤菜种苗上千万株,年产商品藤菜800多吨,取得近十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我们基地每年支付务工工资50多万元,最多时能解决50多名村民就业。”袁媛介绍,在桢凯蔬菜种苗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产业道路连通每个角落,喷灌设施、补光灯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
从600亩蔬果产业到油茶树种植再到漏孔河生态鱼养殖,村民延续着“众志”精神,投工投劳,共谋发展,推动严家村的产业版图不断拓展。今年上半年,严家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总收入20.8万元,经营性收益5.87万元。(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陈维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