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中非共和国发来感谢信!重庆玉米种植技术“走出去”结硕果

--

日期: 2025-11-13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经过近400天接续奋斗,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实施的“援中非共和国黑玉米试验田示范项目”完成了目标任务,项目组成员已全部返渝。一封饱含真情的感谢信也抵达了山城。

感谢信的作者是中非共和国总统夫人蒂娜·图瓦德拉。信里详实记录了重庆农业专家的辛勤劳作与无私奉献,也重温了收割第一茬黑玉米的喜悦与希望。

就在上个月,双方专家对位于达玛拉市的黑玉米试验田示范基地进行了实地测产。我市自主选育的黑糯600、黑糯660、黑甜糯800三个品种的鲜穗公顷产量,分别达到9.08吨、9.13吨和8.89吨。

“当地鲜食玉米亩产只有700到800斤的水平,我们种植的黑玉米实现了翻倍增长,说明示范推广取得了成功。”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柯剑鸿表示,项目组还开展了关键技术培训,持续稳定提高黑玉米的产量,帮助当地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时间拨回至2024年夏天,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率代表团来渝访问考察。饱满乌黑的黑玉米果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全面落实2024年中国与中非两国元首外交成果,推动黑玉米及种植技术在中非共和国的示范推广,在重庆多部门协调下,今年7月,援中非玉米专家组出发前往当地开展工作。

项目组成员袁亮告诉记者,试验地是块荒地,当时连锄头等基本农具都没有。在多方帮助下,项目组添置了必要的机具、农资,同时还要克服生活方面的困难,比如停水停电、疟疾感染,“特别是感染疟疾后,全身乏力,头胀。但是,田间管理时间紧、任务重,我们都是一边治疗、一边下地。高兴的是,通过大家的努力,种植取得了成功,试验田也成为了中非共和国引进中国农业技术的窗口。”

据了解,项目从前期策划、方案拟写到实施、监督,凝聚了396天的奋斗。今年3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中非农业研究所签署合作备忘录,为项目注入了更多动能。瞄准黑玉米种植关键技术,项目组“白手起家”,从开荒整地、技术选型、品种筛选再到本地化适配全周期推动,还特别针对中非热带草原气候定制了田间管理体系。

项目组成员张采波表示,草蛾绿色防控、恶性杂草综合治理等技术方案,是通过集成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技术,有效破解了当地病虫害高发、杂草丛生的产业瓶颈,可以说是一手一脚把黑玉米成功种出来了。

测产现场,项目组收到了中非国家荣誉勋章与证书,表彰他们在援中非共和国黑玉米试验田示范项目中作出的卓越贡献。

不仅仅是中非共和国,多年来,市农科院还派遣了十多名专家常驻坦桑尼亚,围绕水稻、玉米、蔬菜、香蕉、蛋鸡开展一系列技术合作与人才交流。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依托全国农业科技“走出去”联盟等组织,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务实开展“小而美”农业科技合作任务等方式,让更多重庆的好品种、好技术“走出去”,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通过交流学习,积累更多经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重庆广电-第1眼TV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