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仙龙镇建好最小单元,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









初春的清晨,春寒料峭,大雾弥散。在永川区仙龙镇太平桥村祝家坝村民小组,道路上货车逐渐多了起来,金黄柑橘映衬着过往笑脸;田地里农机阵阵轰鸣,嫩绿秧苗迎春舒展身姿;院坝内村民安居乐业,老人孩童逗闹嬉笑,共同绘就一幅乡村田园和美画卷。
但十多年前的祝家坝,情况并非如此。那时的祝家坝交通不便,一担稻谷挑出村需要走一天;产业薄弱,村民辛勤劳作,依旧难以致富;基层治理力量薄弱,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外地发展……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仙龙镇党委直面乡村存在的土地闲置、资金短缺、人员匮乏等难点,以祝家坝村民小组为切口,建好最小单元,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激活内生动力,发挥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
党小组引领,搭好基层发展连心桥
曾经的祝家坝,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泥土路与外界相连,常常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乡亲们种好了粮食,运不出去、卖不了钱,难以致富。2008年,蒋显明当选祝家坝党小组组长、村民小组组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先解决掉交通这个阻碍发展的“拦路虎”。
蒋显明刚一着手,便遇到了“人、地、钱”等一系列棘手难题,其中最难啃的骨头,当属土地问题。修路不可避免要占地,部分群众不愿意让出土地修路,工作一时陷入停滞。
“我是党员,我先来。”正当蒋显明一筹莫展之际,祝家坝党小组的党员们站了出来,带头在占地修路的协议书上摁下了自己的手印。党小组成员挨家挨户给村民讲政策、讲道理。最终,祝家坝全体组员签订了“修建乡村道路网络协议书”,“地”的问题得到解决。
修路需要大规模投资,但祝家坝没有集体资产,党小组成员又忙里忙外,还动员村民小组每人出资300元修缮道路。最后在永川区交通局和仙龙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祝家坝顺利筹到修路资金。
祝家坝42户村民还主动站了出来,积极出工出力,自愿加入修桥铺路的工程队伍中。终于,祝家坝先后修通了主干道、石桥还有乡村道路交通网,在全镇率先实现了乡村道路“户户通”,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还把致富路铺到了家门口,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修到了村民心里。
合作社推动,打造共同富裕聚宝盆
“现在我们过上好日子嘞,在家里就能赚钱。”村民老夏说,以前,这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到处都是闲置地。
对此,镇党委和村党总支经过多次讨论,在祝家坝成立了“全组合一社”模式的“重庆市永川区蒋平柑橘种植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承接了村民小组流转的300余亩土地,年收益能达到数十万元。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方式,农民将土地入股,每年每亩有300元保底收入。待合作社形成收益后,收益的50%归业主、50%分红给村民。
合作社还因地制宜提出了“田头饱肚子,坡上找票子”的口号,将流转的200亩田地集中种上了水稻等粮食作物,让村民端牢了饭碗;剩下的100余亩坡地种上了柑橘、蔬菜等经济作物,让村民鼓起了腰包。之后,合作社在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滕宏工艺品有限公司,在祝家坝建立了手工绢花厂,吸纳周边村民当工人,进一步拓展合作社经营范围。
现在的祝家坝,9月砂糖橘成熟,10月“爱媛”橙上市,11月“卡拉卡拉”红肉橙又挂满枝头,12月至次年4月则是沃柑的采摘期,基本实现了“全年有看头,月月有果摘”,年产值达200万余元。
“今年,镇党委、政府鼓励我们继续拓展产业项目,我们还打算再种一些附加值高的中草药,进一步提升合作社效益。”望着漫山遍野的稻谷和经济作物,合作社负责人蒋平信心满满地说。
成立评理堂,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
近年来,面对乡村治理新形势,永川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造性建立以乡贤评理堂为载体的实体化公共治理空间,引导“新乡贤”群体发挥矛盾纠纷调解的制度性作用。
2018年,祝家坝乡贤评理堂成立之初,村民老刘便找上门来:“我生养了他们,现在我老了,却没人愿意赡养我哟。”
正在吃饭的乡贤评理堂堂主蒋显明立刻放下碗筷,了解起老刘的诉求。原来,老刘养育了4个子女,之前他和三儿一起生活,随着年岁增长,劳动力下降,三儿一家不愿继续赡养老人。其他几个子女则认为父亲一直给三儿“打工”,三儿得了“好处”。
蒋显明听清缘由后,多次上门走访谈心,了解几个子女的想法和邻居们的评价,请来一家人在乡贤评理堂调解。他从人伦道德和法律法理上,向其子女讲清了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的法定责任与义务,同时会同评理堂成员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其余子女每人每月出100元,让老人继续跟着三儿生活;二是老人定期轮流跟着4个子女生活,并由4个子女共同承担老人在医疗等方面的费用。
最后子女们达成协议,由4人轮流照顾老人。一起原本需要法院解决的家庭赡养纠纷,成功在基层得以化解。
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乡贤评理堂成员还总结出“九字真言”——“法为上、礼为先、和为贵”。评理堂成立至今,已调解矛盾纠纷百余起,辖区内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