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区县联播

秀山:“90后”青年回乡发展电商 一年卖出上千万元“山货”

--

日期: 2024-01-02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12月28日一早,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坝芒村村民严令运送自家养殖的鸡鸭来到镇上的电商产业园,此时县里来的物流车已到达园区,“山水隘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90后”孙勇盛正忙着和工作人员一起打包当地菌菇等土特产,现场一片忙碌。

“老严,你核对一下这批货的货款。”“对头,没得错。”

孙永盛一边帮着严令卸货,一边验收、打包。再过不久,这批鸡鸭就会送到预订客户手中。

几年前,严令为了卖鸡鸭,只能等着赶场日或批发商上门,有时不仅要在本地赶场,还得前往其他乡镇找销路,劳累不说,钱也没赚到多少。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孙永盛等年轻人返乡打造起电商产业园。通过电商平台,严令的养殖场总算找到了稳定的销路,价格也卖得更高了。其实不止严令一户,当地270余户村民的核桃、黄精、金丝皇菊等土特产,现在都凭借电商“出山”卖向了全国。

青年人返乡让农产品“触网”

孙永盛是土生土长的隘口镇人,2017年,他离开家乡前往广州打工,在广东省中山市一家电子厂做工人,但孙永盛始终想在家乡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便时时留意着家乡的动态。

2017年底,隘口镇开始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并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孙永盛看好电商产业的发展前景,便决定返乡创业。

那时,隘口的电商产业刚起步,镇政府特意在政府大楼里辟出几间办公室打造成“电商产业园”,包括3个实训室、1个客服中心和1个特色农产品展示厅。

孙永盛回到家乡后,报名参加了当地的电商培训班,逐渐掌握了电商运营、市场分析等技巧。培训结束后,他投入积蓄,开了一家淘宝店,前期主要以销售小零食等产品为主。

事业逐渐稳定下来后,孙永盛发现镇上每到赶场时,不少当地村民肩挑背扛自家农产品赶到场镇售卖,但一天也卖不出去多少,有时得耗费劳力背回村子,这让他看到了商机。

“其实大山里有很多优质山货,村民只是缺少销售平台。”孙永盛说,与其纯粹开电商小店,不如发挥年轻人的力量,用电商平台解决当地农户销售问题。

他的想法得到了几位合伙人认同——2018年7月,孙永盛整合资源,注册了山水隘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挺过困难 在乡村打响“电商牌”

销售平台有了,然而村民却不愿意将农产品拿出来,这是为何?

一次孙永盛上门宣传电商时,一位村民道出了原因:“村里老一辈习惯了传统销售方式,电商平台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觉得不靠谱。”

面对这一困难,孙永盛并没有放弃,而是组织了一支“电商科普队”,挨家挨户介绍电商这一新兴销售模式。通过努力,村民渐渐松了口,答应拿出一部分滞销的农产品让他试一试,但是有一个前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孙永盛的销售效果不错,渐渐地,“山水隘口”电商平台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农户找到他。

“农户虽然渐渐接受了‘网上’卖货的观念,但是在交易模式上,还是坚持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公司要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根本不可能。”孙永盛说,当时迫不得已,他和几位合伙人向家人开口筹集资金,然而家人却劝他,不如放弃创业,安安心心在外务工。

孙永盛和几位合伙人都认为,如果创业就此终止,会让乡亲们的货都“砸手里”,绝不能让乡亲们吃亏!

恰好此时,孙永盛和几位合伙人了解到一项公益助农免息贷款项目,便积极申请到了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

挺过了资金困难,“山水隘口”电商平台农产品销路越来越广,销售额越来越高,赢得了农户信任,乡村电商产业开始步入正轨。

让更多农户搭上电商“致富快车”

“山水隘口”电商产业园自2018年成立以来,每年平均销售农特产品1268万元,带动274户农户实现增收。

坝芒村村民严令的养殖场以往每年销售额仅8万元,如今借助电商平台,他养殖的鸡鸭平均单价提升了4元,养殖场每年销售额提升到32万元。

新院村村民金徐斌如今每年白莲销量翻了一番,销售额也达到50万元,尝到了乡村电商产业带来的甜头。

目前,孙永盛正计划开展直播带货,叫响更多秀山土特产名气,让更多在外的年轻人愿意返乡创业。

“年轻人只要敢想敢干,在农村也可以闯出一片天地。”孙永盛说,未来“山水隘口”电商平台还打算利用平台的数据中心做市场预测,灵活调整产品销售,让更多农户搭上电商“致富快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