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位于合川区太和镇的重庆阳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建农业)蔬菜大棚内,一株株蔬菜型红薯苗长势喜人,再过一周时间,一批苕尖将上市。
“其实近十几天为满足客户需求,我们已经供了约3吨的货,但那些苕尖是帮广西的合作伙伴代销。”阳建农业总经理詹兴建说,鲜为人知的是,三四年前,他连自家的苕尖都卖不出去,成片成片烂在地里,促成这一转变,源自他多次大胆尝试。
2013年,詹兴建“跳”出建筑行业,在太和镇石垭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干起了蔬菜种植。初入新领域,他倍感压力,通过向正在种植苕尖的朋友学习,他完成了基础的经验、技术积累。
“从技术来说并不难。”詹兴建说,找不到优质客户才是最致命的,大量苕尖滞销,烂在地里无人问津。
如何打破僵局?
詹兴建深入市场调研后发现,全市主要的农贸市场、超市、饭店等都有自己的供应商,“蛋糕”已经被均匀分配,要想撕开一条口子很难。
“既然暂时无法破局,那就先着力让公司降本增效。”2014年,詹兴建投入几百万建立了1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并与合川一家猪肉加工企业合作,帮其代养生猪。
詹兴建算了一笔账:公司每年都需要大量肥料来保证苕尖生长,其中化肥每年要消耗20吨左右,每吨价格约2200元,复合肥每年要消耗6吨左右,每吨价格约3600元,一年下来,肥料成本达65600元。在建养猪场时,还同步建了沼气池,沼气可以供附近村民日常生活使用,发酵后的沼气水还可以作为苕尖的养料,化学肥料的使用减少了四分之三,对提升苕尖的品质也起到很大作用。
“成本降了,给了公司发展空间。”詹兴建深知必须在市场开拓上发力。后来,随着朋友圈逐渐扩大,他意识到,苕尖是市场需求大但价格较低的产品,要想提升竞争力,只能以量取胜。
詹兴建说,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客户,对方当场就要求尽快提供两三万斤苕尖,这远远超出了公司的供应能力,最终导致优质客户流失。
2015年以来,詹兴建又先后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面积累计达到220亩,其中包括80亩的大棚,苕尖年产量超10万斤。
成本降低、产量提升让詹兴建信心大增,从2021年起,他开始大范围推广苕尖。“当时我自己开车拉着货到重庆中心城区卖,一方面为了提高销售量,另一方面借机结识更多菜贩子,让他们试着销售我的苕尖。”詹兴建说,那段时间,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在外面跑,他还通过给菜贩子降低采购价格,让他们帮忙宣传推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他的名气终于越来越高,许多采购商慕名到太和镇进货,销路逐渐打开。
更让他欣喜的是,永辉、新世纪、钱大妈等超市也发来订单,成为了阳建农业的固定客户。“每年这些超市至少能‘消化’公司一半苕尖,极大缓解了销售压力。”詹兴建说,为了方便线下销售,他还在全市最大的苕尖销售市场——双福农贸市场租用了一个摊位,专门进行产品批发,目前农贸市场近四成的苕尖供应都由阳建农业承担。
“苕尖的收割期为每年3月到11月中旬,平均每15天收割一茬,以前客户较少,每年收割三四个月都不会再收了,造成大量浪费,如今要忙碌八个多月,苕尖还供不应求。”詹兴建说,去年,阳建农业的产值超过了700万元,今年预计还将有所突破,目前上门预定的客户越来越多,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成为他最幸福的“烦恼”。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