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药香飘出深山 一条产业链带活一方经济
--









第1眼TV-华龙网讯(冉长军 实习生 肖沛澳)春风送暖,更捎来希望。巫溪尖山镇广袤的田野里,村民们正弯腰翻新着田地,这里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季节:种植中药材黄蜀葵。
田间地头,巫溪县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这种被誉为“药中黄金”的草本植物,鲜花亩产可达3000斤,每亩能为农户增收3000元。与黄蜀葵种植基地遥相呼应的还有20000平方米标准化加工厂房,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对接,正是巫溪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近日,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公布了2025年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区)名单,巫溪成功入选。近年来,巫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业融合与转型,实现了从“卖原料”向“深加工”转型。药材加工产业链逐步延长,产品附加值逐步提升,药材加工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药海巫溪,正向着产业富强迈进。
资源禀赋 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药香
位于重庆东北部的巫溪县,境内群山叠翠,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道地药材——太白贝母在幽谷中静吐芬芳,大宁党参于沃土里积蓄药力,巫溪独活根茎肥厚,黄蜀葵花开似金。
从高山林下的珍稀药种,到田间地头的规模化种植,巫溪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药香,每一味药材,都承载着健康与富民的希望。
“巫溪就是天然药库,我们很多老百姓都靠着种植中药材增收致富。”提及巫溪中药材发展的天然优势,巫溪县农业农村委主任陈小伟脸上写满了自信。
作为中国最早应用推广中药的地区之一,古籍记载巫溪县境内的宝源山又被称为“灵山”,相传上古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草、采百药”。早在1958年,巫溪县就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称号,1982年被商务部认定为“绿色出口基地县”,素有“天然药海”之称。
当前,药用动植物2932种,占全市药用动植物总数的50.2%,其中常用药材320种,品种数量居重庆之首,是我国中药资源宝库之一。2024年中药材在地面积达40万亩,人工种植20.46万亩(收获面积11万亩),产值13.8亿元。其中道地药材优势突出,太白贝母人工种植2500亩(全国第一),年产值超10亿元,获评重庆道地优势药材。
科技赋能 精深加工点亮“智慧药海”
在尖山工业园区的厂房里,崭新的金花葵黄酮提取设备正在试运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这套设备能从黄蜀葵花中提取出纯度98%以上的黄酮。”该企业技术人员指着闪烁的电子屏介绍道。窗外,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坤隆药业的实验室里,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团队正在对九制黄精进行质量检测。隔壁车间,工人们将加工好的药膳包装成箱,这些创新产品即将发往山东。展华药业的流水线上,一袋袋药食同源产品正在完成最后包装,机械臂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中药材加工与种植的重要动力,产业升级助中药加工走精走深。陈小伟介绍称,近年来,巫溪县携手医药高校,建立专家大院,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技术研发、人才引进来为中药材的种植与加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拔高上限,基础建设保全下限,二者相辅,助力了巫溪的中药材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促进了巫溪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化。
品牌战略 助力道地药材出“深山”
如今巫溪,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蓝图已徐徐展开。源自巫溪的太白贝母、大宁党参、巫溪独活正在走向全国,中药材品牌价值不断攀升。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了解到,巫溪县与国药太极桐君阁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为巫溪县中药材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并保障了品牌推广与运营的顺利进行。
在销路方面,陈小伟告诉第1眼TV-华龙网记者,巫溪已与国药太极、同仁堂、扁鹊集团等龙头企业达成合作,让深山药材走进高端市场,推动中药材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巫溪县通过进驻全国集采平台、纳入定向采购范围、加盟集散销售市场等措施,促成鲁渝企业签约超1000万元,销往山东、广东等地中药材超1300万元,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除此之外,巫溪还采取“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基地辐射、村企合作、品牌劳务等方式,辐射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已培育中药材种植经营主体286家,带动群众就业4000余人,人均增收3500元。
“我们将以‘科技+产业链+品牌’三轮驱动,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巫溪县副县长陈钢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围绕规范化基地建设、地理标志申报、科研合作深化、电商渠道拓展等工作,全力推动“巫溪造”药材走向全国,争创全国道地药材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