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县联播

梁平:多元调解破难题 农田改造惠民生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4-23
字体:

群众诉求复杂多样,为更好预防、解决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梁平西山片区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实现治理联动一体化。

连日来,袁驿镇胜名村的农田改造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但在施工过程中,因农田便道规划、涵洞沟渠修建等问题,村民与施工方产生分歧。当地派出所联合镇政府、村委会启动西山片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矛盾就地化解,保障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村民诉求:

盼改造更贴近农耕实际

“为什么不可以拿一块田就改造一块田?少改造的田地面积找谁要呢?”调解现场,胜名村一组村民贺贵金直言不讳道。

据多位村民反映,农田改造项目部分设计未充分考虑实际耕种需求:部分地方设计了涵洞,部分地方又没有;有的便道占用自家耕地却未预留补偿方案;有的沟渠走向影响了原有灌溉习惯……

“我们支持农田改造,但希望施工方能多听听‘种田人’的意见。”村民代表李亨成表示。

施工方解释:

技术规范与实际情况需平衡

“按照农田改造项目规划,小田改大田才能更好地推进机械化作业,其间,部分田块调整确实会涉及农户田地。”项目负责人李山拿出规划图纸解释道,项目工期紧张与村民个性化诉求之间存在矛盾,亟需找到“最大公约数”。

针对村民反映的涵洞设计问题,李山表示,除了看图纸施工外,他们也会根据当地地理条件的实际情况,增加涵洞数量。

民警“出招”:

院坝里开“阳光议事会”

西山片区紫云警务区社区民警谭鉴鑫告诉记者:“双方就农田改造问题各执一词,村民情绪激动拦挖机,工人抱着图纸喊委屈。”

对此,当地派出所迅速启动西山片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统一收集各村组村民对农田改造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并总结出共性问题:乡间便道存在排水困难、图纸和现实条件有一定差异、需要增加排水管道……

厘清问题后,派出所组织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施工方代表齐聚一堂,在院坝里开“阳光议事会”,通过多方协商,有效化解矛盾。

“原来小田并大田,我们的土地面积不会变少,心里踏实了!”经过调解后,李亨成笑呵呵地说,施工方还将把堵住的涵洞挖出来,以后大家的田都不怕被淹了。

据介绍,西山片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是由西山片区调解中心整合片区资源、融治警务,形成的“1+N+N+N”调解模式(“1”即西山片区调解中心;“第一个N”即属事单位多部门多元化调解;“第二个N”即多种调解方式,包含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第三个N”即由村社干部、网格员等组成的最小调解单元),充分发挥各职能优势,整合力量、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齐抓共管。

从剑拔弩张到携手共进,当民警的“调解台”从施工现场搬到“调解室”,当技术图纸向农事经验适度“妥协”,西山片区构建的基层部门协调联动、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非诉讼纠纷化解综合平台,建设起“群众若有事,就近可解决”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形成共同防范、化解、管控风险的良好局面打开新思路。

未来,此机制不仅是土地形态的更新,更是对基层治理的生动演绎,而这幅“共治画卷”,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巴渝田野间的最美注脚。(梁平日报 记者 周洁)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