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引入“稻渔共生”模式、发展蔬菜智慧大棚……高观镇借“鲁渝协作”实现产业升级
近日,城口县高观镇双竹村何家塝百亩梯田,耕作声轰鸣,农户正趁着晴好天气,争分夺秒地耙田围堰、蓄水泡田。
“今年,泡田整地工作较去年提前了10多天。”高观镇双竹村党支部书记王茜告诉记者,这处梯田是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与城口县高观镇协作共同打造的“稻渔”基地,提前围水泡田,是为了后期尽快完成插秧,以便尽早投放鱼苗。
自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与城口县高观镇合作以来,高观镇已陆续引入冷水鱼养殖、智慧蔬菜大棚、核桃园林下经济等项目,带动产业升级。
散地变整田 稻鱼共生让农户一田双收
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考察团队来到高观镇,考察团在双竹村调研时发现,该村海拔800余米左右,拥有百亩梯田,加上水源充沛、水质优良,适宜鱼类生长。
兰陵县有丰富的“稻渔共生”业态,便计划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双竹村。
发展新产业,是王茜心心念念的事,“但村里土地零散,村民大多没有养鱼经验。”
兰陵县帮王茜解了后顾之忧——设施上,由兰陵县争取资金,帮扶引入了灌溉和排水工程水循环系统;运营模式上,兰陵县产业运营专家指导双竹村建立了“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的创新合作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了当地群众的120亩土地,采用家庭农场模式统一管理。
该项目落地后,村民不仅获得了土地租金,还可以在农场务工获取报酬,“‘散地’变成了‘整田’,带动约20人实现就业。”王茜说,今年他们预计将在何家塝片区栽种水稻100亩以上,投放鲤鱼、鲫鱼、黄鳝8000余尾。
引进智慧大棚 高山村培育出高品质蔬菜
2023年,高观镇受邀参加了兰陵县举行的“菜博会”,该县的大棚蔬菜产业吸引了高观镇参会代表和相关企业的目光。
“高观镇曾发展过蔬菜产业,但始终无法解决土壤、水分、养料、温度等搭配问题,产业质效始终难以提升。”高观镇党委书记庞雪飞说。
质效上不去,正是高观镇蔬菜种植大户吕曼丽的“心病”。
“在兰陵考察的时候,我一看到他们的智能大棚便眼前一亮。”吕曼丽说,智能大棚能够依据温度和湿度自动调节开合,即便在寒冬,也能确保大棚内维持适宜的温度。
活动结束后,吕曼丽立即向高观镇农技部门表达了想学习兰陵县的成功经验、建造智能大棚的想法。
她的想法得到了高观镇农技部门和兰陵县相关农业企业的认可,很快,临沂市兰陵县为智能大棚建造提供了40万元资金支持,还选派了技术人员驻村指导农户操作大棚。高观镇在兰陵县相关企业的指导下,着手建造现代化的智能大棚。
“大棚落成后,曾经只能应季产出的瓜果实现了反季生产,智能大棚不只带来了瓜果丰收,还吸引了周边10余位村民到基地务工,每人年均增收3万多元。”吕曼丽说,今年,智慧大棚已经在镇上推广开来,不少外地的大户都跑来镇里种菜。
不以山海为远 两地协作还有新花样
在城口县高观镇的核桃产业示范园,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像一棵棵摇钱树,为高观镇村民带来了致富希望。对有干果种植传统的高观镇来说,却过了好一阵“捧着饭碗挨饿”的日子,“过去不懂怎么种,果树不结果,每家都有几亩核桃,基本上都是自生自灭。”核桃种植户刘仁强说。
2015年,市林科院和县林业局的专家来到镇上,针对城口县独特的自然条件,研发了个大饱满,单产高的“渝城一号”新型的核桃品种,并在高观镇推广开来。
有了新品种,刘仁强不再忧心核桃不挂果的问题,但他的脸上依旧鲜有笑容。
“光种核桃收成单一,遇上天气不佳,投资就‘打了水漂’。”刘仁强说。
2021年,在兰陵县的建议下,高观镇种植大户聚集在一起,开始琢磨在核桃树下种植作物、养殖跑山鸡,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双份收益。经过几年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已在高观镇带动了上千户核桃种植户增收。
如今,两地正通过“鲁渝协作”在更多领域探索致富新路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刘冲)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