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万州乡野,晨雾缭绕的柑橘园里无人机盘旋施药作业,风景优美的露营基地飘出烧烤香气,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花木一派葱茏……一幅“山水为底、产业着色、治理提韵”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万州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乡村环境持续改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发展活力不断迸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产业提质——种养循环的增值密码
在龙沙镇牧邦生态猪养殖场,通过全量化收集养殖粪污,再深度发酵成有机肥,实现了养殖污染的“零排放”。这些有机肥运用到玫瑰香橙等柑橘产业发展当中,使土壤有机质得到有效提升,果实大、着色好、果味浓,成为高品质绿色有机果品。
甘宁镇玫瑰香橙基地里,满山遍野的柑橘林绿如烟海,显出无限生机。随着这一季玫瑰香橙采收结束,果农们正在忙着进行修枝、施肥等管护工作。“我们近些年通过使用有机肥,改善土壤条件,使玫瑰香橙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口感更佳、营养更丰富,市场反映也好,也让我们尝到了绿色种植的甜头。”甘宁镇大地果园负责人朱文祥说起有机肥对柑橘产业发展的作用深有感触。
而在龙沙镇龙安村产业园,种植有柑橘、梨等水果,实施了有机肥替代化肥种养循环近千亩,将有机肥作为基肥或秋肥施用。“我们果园按照农业专家的指导,坚持使用液态有机肥,在树冠的滴水线附近开沟施肥,不但能改善土壤,提高水果品质,还能起到抗旱的作用。”龙沙镇周坝果园负责人陈伟说。
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万州区连年在柑橘果园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引导业主自主使用有机肥,果园化肥使用大幅下降,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有效提升。在全市率先构建“生猪养殖—有机肥生产—柑橘种植”的种养循环大格局,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实现全覆盖。
万州区以“沼液+柑橘”“堆肥+柑橘”“商品有机肥+柑橘”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种养殖户参与”的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遴选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养殖场的沼液、堆肥和商品有机肥进行还田试点,开展粪肥收储、加工和施用一条龙服务。同时,组织开展堆肥发酵技术服务和质量控制、粪肥使用效果监测和评估,切实保证绿色种养循环项目落实落地。
全区建成一批柑橘液态肥示范基地和生态规模养殖场对接柑橘标准化果园,实现了生态保护、效益提升、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成功创建全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万州农业绿色发展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2024年,万州区入选全市唯一国家绿色种养循环试点,主要任务是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打通种植养殖循环堵点,构建农业绿色种养循环大格局。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建粪肥就近就地还田示范区;实施粪污堆肥技术服务和质量控制;开展粪肥施用效果监测和评估等,通过项目实施,提高畜禽粪污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种植和养殖成本。按照要求,全区要完成种养循环农业试点10万亩,进一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万州区遴选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沼液、堆肥和商品有机肥还田试点示范,各涉农镇乡街道积极参与推动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果树施有机肥,通过项目带动、示范推广,形成丘陵山区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新模式。
连片建设——品质生活的共享密码
行走在溪口乡玉竹村,干净整洁的村组道路、错落有致的院落房屋、果实累累的柑橘树林映入眼帘。长江溪口段沿江岸线进行了生态修复,修建了江滩广场,建起滨江步道,将产文旅有机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位于长江边的民宿,将具有溪口特色的剪纸文化、象棋文化等有机融合,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之地。民宿负责人郦小燕说:“平时生意也不错,要是遇上节假日,有时还供不应求。”
玉竹村先后被评为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柑橘)、重庆市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重庆市充分就业村、重庆市卫生村、重庆市绿色示范村和万州区第一批江村山村。去年,玉竹村被认定为区级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并通过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区级初评,呈现出一幅和美乡村的幸福画卷。
玫瑰香橙林环抱中的甘宁镇古树别院,院落中标志性的古黄葛树高大挺拔,白墙青瓦的房屋倒映在池塘中,村庄显得宁静祥和。院落的村民家家户户爱整洁,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柴火堆码堆放得整整齐齐。古树别院设立了村民“议事台”,定期就有关事项进行商讨,制订定时定期院落保洁制度和门前“三包”制度,提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各家各户主动参与院落保洁。村民们不仅做好自家卫生,还参与村里环境整治,被认定为全区“巴渝和美院落”。
同样获得全区“巴渝和美院落”认定的龙驹镇龙溪村三层房子院落,到处干干净净,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柴禾都堆得整整齐齐,让人眼前一亮。村规民约张贴在显眼位置,大幅墙绘画跟村规民约结合,既美化了村庄,又能使村规民约入脑入心。龙溪村还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在三层院子院落建起红色文化陈列室,用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不仅整个三层院子院落干净漂亮,村民们在村里的带领下还开辟了发展新路,大力发展茶旅观光农业,拓宽增收渠道。
万州区以院落为基本单元,认定了一批“巴渝和美院落”,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院落“小美”助推乡村“大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和美院落”的认定,有力助推了巴渝和美乡村创建,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发展,共同推动“百村共赛、千院共美、全区共兴”,带动全区乡村面貌整体提升。
迭代实施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村庄长效保洁”暗访行动,农村卫生厕所不断普及,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成功创建市级美丽宜居村庄91个、市级美丽庭院1865个、市级绿色示范村庄9个,总数居全市前列,推动实现从“一处美”到“成片美”。
今年,万州区将进一步构建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传承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实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力争新增市级巴渝和美乡村引领镇1个、先行村10个,不断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治理有效——多元共治的创新密码
“任连贵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获得5积分。”“张泽富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培训证书,获得2积分。”“熊东用12积分,兑换花椒油一瓶。”……
走进长岭镇安溪村村委会,“积分兑换超市”门前的公示栏里,积分评比公示、积分兑换公示、积分评比细则等内容十分醒目。“积分兑换超市”内整齐摆放着食用油、洗衣粉、酱油、毛巾、肥皂等物品,每件物品都标着兑换所需的积分数,做到了明码标“分”。村民们可以通过参加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积极移风易俗、主动兴业致富等多种方式获得积分,再用积分兑换相应的物品,积分兑换“兑”出了乡村文明新风尚。
这样的积分兑换方式,在万州区涉农村、居实现了全覆盖。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家庭环境卫生、努力发展产业等可以获得相应积分,用积分换物品,靠积分得奖励。在正向激励的同时,也有反向约束的惩罚,对不参加村组会议、环境脏乱差、大操大办、不思进取“等靠要”等行为,采取扣分制,一样张榜公示。“积分制”模式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工作“没依据、没抓手、没人听”的难题,搭建了一个群众参与的平台,把纷繁复杂的村级事务标准化、具体化,让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大大调动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风貌,树立了昂扬的社会风气,啃下了乡村治理的“硬骨头”。
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中,万州区探索推行党建引领乡村“院落微治理”,推动治理单元下沉,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搭建方便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配备专职网格员2905人、“院落长”4333人,实现行政村“院落微自治”全覆盖,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力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米”。
龙驹镇灯台村雷打石院落,漂亮的房屋、整洁的院子、明净的窗户,显得整洁有序,彰显出主人们勤劳向上的精神风貌。一块“议事小广场”的牌子立在显眼位置,这里是村民们商议院落事务、学习乡村振兴等有关政策的活动场地。通过“院落微治理”,雷打石院落面貌一新,2024年被认定为区级“巴渝和美院落”。
在“院落微治理”中,万州区坚持以人为本,开出微治理好“方子”。坚持党建引领“院落微治理”这个根本,各村和涉农社区党组织将“院落微治理”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推举党员担任“院落长”;党员带头,组织发动群众参与院落治理,以“院落微治理”助推乡村大治理,建起“组织扎根、服务进门、资源下沉、治理增温、幸福提升”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组织评选产业发展、环境卫生、孝老敬亲等榜样选树活动,大家自己选出身边的典型,向他们看齐。
万州区完善党建统领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恒合土家族乡在乡村基层治理中注重德治,通过评选土家好乡贤、好婆媳、好邻里等选树身边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七星村的黄佐蓉还被评为“重庆市道德模范”,这些榜样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创新开展“院落主题日”活动,溪口乡其林村5组庙坝院子通过“院落主题日”活动,不仅讲解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等内容,还就群众深感负担的“无事酒”整治等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党员干部带头,大家一起身体力行,倡导婚事要新办、丧事要简办、小事就不办,彻底刹住了“无事酒”歪风,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建设和美乡村,打造幸福家园。从种养循环的生态嬗变,到连片发展的美丽绽放,再到多元共治的治理革新,万州以系统思维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实践,努力让内在和谐与外在美观有机融合,不断绘就巴渝和美乡村新画卷。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