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区县联播

丰都:“两岸青山 千里林带”美了生态 富了山乡

--

日期: 2025-05-20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丰都三建乡绿春坝村,碧绿的龙河水从山脚流过,沿河两岸,新栽的羽杉、水杉郁郁葱葱。 “成片的林木不仅给山川添了绿,还吸引游客前来,我们民宿的生意好得很。”5月19日中午,正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的民宿老板谢华玲高兴地说。

这几年,三建乡在龙河沿岸栽种了羽杉、水杉等乔木,撒播巴茅草、百日草等草种形成沿河绿带,不仅美了山川,也富了当地百姓。

三建乡只是一个缩影。这几年,我市加快实施“两岸青山 千里林带”建设,按照“三类”“四带”合理布局、分类实施,沿着长江两岸开展营林造林,同步提升生态、景观和经济效益,让“一江碧水、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分类施策修复沿江生态

云阳城区,全长33公里的环湖绿道串联起8大主题公园,沿途绿荫如盖,香樟、松柏等乔木撑起连绵的林冠长廊,花圃、草墙处处可见,构筑成“一步一景”的生态长廊。

云阳水域面积广阔,拥有68.8公里的长江岸线,以及50多公里长的彭溪河(云阳段)。云阳县环湖绿道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非法码头、砂石堆场、乱搭乱建等侵占,江岸环境极其脆弱,“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过去的江岸线就像城市的一道 ‘疮疤’。”

2020年前后,云阳在33公里城区江岸范围启动了环湖绿道建设。“ 我们将 ‘两岸青山 千里林带’项目与绿道建设打捆推进,因地制宜种下一片片生态林、景观林,对江岸线进行全面复绿。”该负责人说。

环湖绿道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长江季节性水位变化形成的顽固消落带。每年汛期,上涨的江水会淹没沿岸数月,而枯水期又露出干涸的滩涂——这种“半年水涝、半年旱涝”的特殊环境,让普通植物难以存活。最终,江岸沿线裸露出大片斑驳的黄土带,横亘在碧水绿岸之间。

为破解这一难题,云阳在环湖绿道建设中创新采用了“分层修复”的策略。“我们在145米水位以下的淹没区栽种了狗牙根、芦苇等耐淹植被,在145米—175米的过渡区则栽种了中山杉等半淹水乔木,在水位175米以上则搭配种植香樟、紫薇等观赏树种,形成复合的生态景观。”该负责人说。

市林业局生态处处长张毅表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涉及我市长江沿线的28个区县,地形地貌差异变化大,经济社会条件各异,因此,他们将整体建设布局为“三类”“四带”,分区县实施。

从平面上看,“三类”包括了以长江三峡、乌江画廊为代表的峡谷景观生态屏障类,以经果林、森林旅游为代表的浅丘产业生态屏障类,及中心城区、沿江重点城镇为代表的城镇功能生态屏障类;

从立体上看,我市则对高山生态防护林带、中山生态产业发展带、滨江景观生态隔离带、消落区固土涵养生态带这“四带”进行空间统筹,分类指导。

兼顾景观、产业营林造林

不同于简单的营林造林,“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在提升长江生态屏障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兼顾景观打造,经果林发展等。张毅说,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中,我市加大乡土珍贵树种推广,不断丰富林相色相季相品相,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森林提质增效。

永川国有林场原本是以马尾松为主的纯林,森林面积约15万亩。“尽管林场每年都在管护,但仍有很多小树弱树面临着松材线虫病入侵的风险。”林场负责人郭元松说。

结合“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林场对低质低效林、疏林地、无立木林地、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等地块实施了升级改造,营造以桢楠为主的混交林,形成针阔混交复层异龄林,提升森林质量。

记者在该林场的桢楠培育基地看到,一棵棵桢楠幼苗正从营养袋中破土而出。温控育苗室内,十几名基地工人站在操作台前,将配置好的营养基质娴熟地装入营养袋中,为新一轮育苗做准备。

“这便是无纺布轻基质育苗技术。”郭元松拎起一个营养袋说,“和普通的营养袋相比,轻基质泥土含量不到10%,主要成分为泥炭、缓释肥、谷壳、珍珠岩等,不仅保水、保肥力强,且后期移栽时也更轻便。”

为保障项目建设中的苗木供应,目前我市已建立起14个保障性苗圃,利用无纺布轻基质育苗等先进技术,大力培育了桢楠、红豆杉、银杏、柏木等珍贵树种苗木。

随着造林面积的逐年递增,可利用的绿化空间也越来越少。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张毅说,“我们充分利用城市废弃地、边角地,鼓励采取拆违建绿、留白增绿,以及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利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四旁”闲置土地等见缝插绿,加大公共绿地建设。”

涪陵区珍溪镇洪湖村利用青菜头砍收后的农闲期,在地里套种桑树,增加土地利用率。“桑树具有宜成活,保肥的特点,每年青菜头砍收后,桑树才陆续抽出新芽,既不影响蔬菜生长,又能为山坡披上一层绿装。”村支书郭中礼说。

长寿区则在城市坡坎崖、废弃地等边边角角种上了樱花、红枫等景观树,打造了一批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小游园、小广场、生态停车场等,不断满足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截至目前,我市在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整体实施“两岸青山 千里林带”建设16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活立木蓄积量达2.82亿立方米。“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规划将用10年时间完成营造林315万亩。

种下绿色 种下民生幸福

种下绿色,就是种下民生幸福。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中,我市在长江及嘉陵江、乌江、涪江等干支流两岸丘陵低山地区重点布局了柑橘、笋竹、荔枝、龙眼等特色生态产业,并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了一批特色效益林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坡,不少地方山石裸露,连草都不生。这些年我们新栽的红叶树逐渐成林,成了靓丽的风景线。”巫山县巫峡镇文峰村,护林工人黄龙斌正忙着将几株倒伏的红叶树苗扶正、把土踩实。

巫山红叶是重庆的“生态宝贝”。早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启动之初,我市就在长江(巫山段)及大宁河沿线大力实施了巫山红叶保护性补植,陆续栽下黄栌、女贞等本地红叶树种。随着新栽的红叶树苗逐渐成林,曾经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主的文峰村逐渐转型发展起生态旅游。文峰景区沿文峰山脊修建了红叶观景步道,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赏叶、徒步。周边村民也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吃起了“旅游饭”。村里引进社会资本打造了“在云间”民宿,既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也拓展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

发生改变不仅是巫山,同样有着河库景观的丰都,沿江产业结构也不断提升。“可别小瞧了这些毛桃树,一棵树就能结100多斤的果子。”丰都龙河镇毛天坝村,正在管护桃树的村民袁树华说,村里发展起500多亩的毛桃,他以土地入股,每年保底分红就有2000多元。60多岁的他还成为了基地的管护工人,一年务工收入大约有2万多元。

这几年,龙河镇将沿江的林地资源利用起来,发展起桃树、李子树、枇杷等经果林产业,不仅保住了水土流失,也让村民们增收致富。“龙河镇的变化再次证明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返乡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美丽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龙河镇负责人说。

接下来,在“两岸青山 千里林带”建设中,我市还将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依托森林、湿地、自然生态村落、古树名木、特色产业基地等资源禀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记者 左黎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