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区县联播

垫江:一个人·一片林·半个世纪!74岁护林员用一生兑现对党的庄严承诺

--

日期: 2025-07-30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7月28日,盛夏,垫江高安镇凤凰村,74岁的护林员赵品才操起钩刀,又一次踏上巡护路。

查看输电线路情况,清理路旁的枯枝败叶,进行森林防火宣传……这样的巡山路,赵品才一走就是56载。

“种子落了地,总得有人守着它们活下来,长成林”

凤凰村位于宝鼎山脉。赵品才回忆道,小时候,山上都是光秃秃的一片。人们上山砍树,越砍越秃,裸露的山石留不住土肥,开垦出的地却几乎种不了庄稼。

1970年,山上完成了飞播造林。20出头的赵品才毛遂自荐,当上了这片集体林的护林员。“那时就想,种子落了地,总得有人守着它们活下来,长成林子。”赵品才说。

这个念头就像一颗种子落地生根。赵品才也不曾想到,这一守,便是56年。

腊月底本是赵品才的生日,可他的“生日宴”总在林子里度过。

“春节前后火险重,林子比啥都金贵。”赵品才说,巡一次山来回就要4个多小时,他背着馒头、水壶,一天走两趟,午饭、晚饭都在山上解决。

他所管护的林子有二三十座坟茔,有的村民会偷偷进山祭祀。每次看见扛锄头的村民,他都要上前叮嘱,禁止携带火种进山。

夏季更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期。巡山途中,赵品才像台精密的山林检测仪,他会蹲在林缘地带,凭着多年的经验,通过查看腐叶的厚度、湿度,就能简单判断山林火险等级。

上世纪90年代,凭借“山未烧过一棵树,林未丢过一株苗”的铁打实绩,赵品才光荣入党,“守好这片林子”是他对党庄严的承诺。

爬坡上坎、穿林蹚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赵品才的生活简单到极致,几个红薯和玉米常常就是一餐。“年轻时若出去闯荡,说不定能攒下些养老钱。”赵品才的目光扫过眼前的山林,平静地说道,“但这片林子总得有人来守。”

山里地形复杂,又经常有野猪出没,爬坡上坎、穿林蹚水对赵品才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赵品才的左腿上至今仍留着一小块伤疤。十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他巡山归来,林子里突然下起暴雨,他一脚没踩稳,从坡上溜了下去,左脚被碎石子划出了20厘米长的伤口。回家后,他草草包扎了一番,妻子心疼地劝道:“伤得这么深,在家歇两天吧。”可他放心不下林子,第二天天一亮,他又踩着露水出了门。

今年初春,赵品才巡山时,在灌木丛里发现一片野生红杜鹃,“这可是山区里不多见的植物啊。”赵品才不由得在心里暗自感叹,可走近了一看,这些杜鹃却耷拉着脑袋,树冠被疯长的杂木藤蔓死死缠住。

“不能让它们憋死!”赵品才心头一紧,立刻挥起了砍刀,斩断缠绕杜鹃的藤蔓。连续数月,他披荆斩棘,细心抚育每一株花苗。如今这片杜鹃林虽已过了花期,却缀满了累累青果。

盘活林下“方寸地”,让林子生金

在赵品才的精心管护下,这片林子自由生长,高大的林木苍翠连绵,像一条绿带环绕在宝鼎山脉。

踩着松软的腐叶,赵品才走进林子深处。眼前这片黄栀子树曾经是村里的希望,如今却半死不活地歪在杂草丛里。

几年前,村里决定利用林下闲置空间种植黄栀子,赵品才在心里算了一笔账:一亩黄栀子能产400多斤果,按照5元一斤算,刨开成本,一年起码能挣2000多元。想到管护的林地能挣钱,赵品才心里乐开了花。

种植黄栀子头两年确实红火,每到收获季,林间便道都是挑着竹筐的村民,黄灿灿的栀子果在筐里堆成小山,价高还不愁卖。

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黄栀子的行情走低,经销商把价格压到以前的一半,村民们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黄栀子,因为无人管理被周围的藤蔓缠死了一大片。

就在村里为黄栀子滞销发愁时,转机出现了。邻镇的药材老板找上门来,想联合村里扩大板蓝根的种植规模。村民们将枯败的黄栀子一一挖除,重新栽种了板蓝根。

自此,赵品才的巡山路又多了一项任务。除了管护林子,他还要照顾林下的板蓝根幼苗。

“只要过了这个夏天,这些幼苗存活了,我们的林下产业就又有希望了。”赵品才说。(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记者 左黎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