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盯准“热”商机 算好“冷凉账” 贵照村蔬菜基地种出“金瓜银果”
--









7月28日早上6点,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平乡贵照村200多亩蔬菜地里,已喧闹起来:村民们趁着只有25℃左右的气温,抢收套种的丝瓜和辣椒。
“只要头脑冷静,算好种植的‘冷凉账’,天越热、越赚钱!”贵照村36岁的村支部书记杨子伟自豪地说,最近每天都有三四辆冷藏车将村里的蔬菜运到湖南、广东销售,预计每亩蔬菜地的收益将超过1万元。
走进贵落坝子,放眼望去是连片的蔬菜基地,一直绵延到山边。
“我们村的蔬菜基地和别家不一样,今年搞的是‘高矮组合’。”59岁的村民鲁清明一边采摘辣椒,一边告诉记者。
蔬菜基地全部搭着棚架,丝瓜藤正努力向上攀爬,藤上缀着黄色的花、绿色的瓜;瓜藤下,是精神抖擞的辣椒,一串串螺丝椒、龙福椒缀满枝头。
为何选择这样的种植“组合”?
“去年我们第一次种丝瓜,大部分是和辣椒分开种的。后来发现试验地里两者套种,亩产效益可以更高。”杨子伟解释,丝瓜喜光,爬上棚架后下面的地块就空了出来;下面种植螺丝椒、龙福椒等耐阴性较好的辣椒,可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算下来,丝瓜、辣椒1:1套种,亩产值比同样面积各种一半时要高出至少30%。
同时,有丝瓜“撑伞”,辣椒更耐旱,采摘期延长了15天左右,既可有效错开上市高峰,也避免了采摘不及时带来的浪费。
傍晚,基地里的滴灌喷头正“滋滋”地喷着水,洒向辣椒和丝瓜根部。
“以前早上拉着水管挨着浇,浇完就快要吃午饭了。太阳大、气温高的时候浇水,会让蔬菜根系受损,导致产量降低,口感也没那么好。”村民杨秀木说,现在基地安装了肥水一体化滴灌,十多分钟就能浇完所有菜地。
除了“自动浇水”,贵照村的丝瓜还实现了“自动套袋”:当丝瓜还小时,就套上塑料袋;当它把直径9厘米的塑料袋“充满”时,就表明可以采收了。
“一个袋子只要4分钱,但让丝瓜粗细都差不多,卖相更统一,销售价格也更好。”杨子伟说,丝瓜“充满”塑料袋时,正好是口感最好的时候,采摘的村民无需培训就能知道哪根丝瓜该采,哪根还可以再留几天。
自贵照村的蔬菜基地实行自动滴灌、自动“套袋”以来,村里的丝瓜每公斤地头销售价保持在2.4元以上,比原来全靠人工判断采摘时期时要高上至少20%。
傍晚8点过,太阳下山,贵照坝子的气温降了下来。
在村基地冷库门口,乔金仙等十多个村民正在小心地将辣椒和丝瓜装进塑料箱,码放进冷藏车车厢,发往500多公里外的湖南长沙批发市场。
前段时间是上市高峰,该村最多的一天采收了30吨辣椒,来不及销售的部分辣椒就被放进冷库错峰上市。
“这段时间气温高,不少蔬菜基地要么就没啥菜卖了,要么没用冷藏车卖不远。”杨子伟说,如果不依靠冷链物流,就只能在几十公里内的县城市场和老乡们“贴身厮杀”,价格也上不去。
杨子伟告诉记者,2023年村里只种了140亩辣椒时,遭遇了辣椒“滥市”,价格跌破成本,许多辣椒地都放弃了采摘。为此,他跑遍了川渝、两湖、两广市场,发现高温天气下正是“卖菜好时机”,但必须品种对路、品质要好。
“总结了教训,我们逐年试验,才摸索出这些经验,预计今年亩产值轻松超过1万元。”杨子伟说,现在不能只靠在村里“拍脑袋”想种啥就种啥,不能是“老辈子怎么种我们就怎么种”,而要紧跟市场走势,使用先进技术,才能在高温下逆势种出“金瓜银果”。
现在,贵照村蔬菜基地已带动了300多人就业,同时辐射带动中平、兰桥、雅江等乡镇种植丝瓜、辣椒三四百亩,帮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