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黎明古村入选市级“小微湿地+”示范名录——生态旅游+文化传承,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张馨月)清晨,薄雾笼罩下的黎明古村静谧而古朴,厚财沟清澈的水面倒映着两岸葱茏的植被,几只水鸟悠闲地游过。这里是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黎明古村,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如今正因“小微湿地+生态旅游”模式焕发着新生……
7月3日,重庆市公布首批25个市级“小微湿地+”示范点,黎明古村凭借其独特的生态旅游与文化保护实践成功入选。近日,跟随市林业局主题采风团的步伐,第1眼TV-华龙网记者深入黎明古村,探寻其生态与发展下的双赢之道。
一条古沟的生态觉醒
漫步在厚财沟新修的生态步道上,潺潺流水声伴随着鸟鸣虫唱,仿佛在演奏一曲自然的交响乐。黎明古村是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存着彭氏宗祠、彭家老屋等古建筑群落,然而,由于早年缺乏系统治理,厚财沟曾一度淤塞严重,生态功能退化,成为村里的一块“生态伤疤”。
转机出现在2024年,云阳县启动“小微湿地+”建设,对厚财沟实施“生态疗法”。“在清除淤泥的同时保留自然河道形态,我们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加固边坡,对整个河岸区域进行了绿植美化,种植了观赏植物和花卉。”云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微湿地+”建设过程中对村内原有的鱼塘也进行了改造,形成阶梯式人工湿地,既维持农业灌溉功能,又构建了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修复效果立竿见影。如今,原本浑浊的水体变得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葱郁的植被。更令人惊喜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目前该区域已记录到包括红嘴相思鸟、黑水鸡、普通鸬鹚等保护动物及不少野生维管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红椿、野大豆、阔叶樟等种群数量显著增加。
一方水土的文化新生
生态修复初见成效,如何让这片重获新生的湿地,为古村落注入更持久的活力?答案就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中。
阳光下,经过修缮保护的彭氏宗祠青砖黛瓦,与不远处摇曳的荷花相映成趣。据黎明古村项目运营负责人钟啟政介绍,当地不仅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还收集整理了彭氏家谱、祖训及近代渝东著名书画家彭聚星、刘贞安等人的书画篆刻作品,建成1000平方米的耕读博物馆和家风馆。
此外,“小微湿地+”建设中还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将当地特有的“亚亚戏”融入生态旅游体验中,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也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目前该村已建成五彩稻田40余亩、生态瓜果蔬菜40余亩、花卉种植10余亩。
为丰富游客体验,村里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新建的农家乐和乡村民宿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丛林卡丁车和观光小火车项目为亲子家庭带来欢乐时光;烧烤露营、农事研学体验等活动则让都市人得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钟啟政表示,这种“小而精”的特色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又注入了现代活力,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片湿地的民生答卷
生态与文化的双重滋养,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而最大的受益者,正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
数据显示,2024年该村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实现翻番,真正享受到了生态保护带来的实惠。
在2022年至2023年间,黎明古村完成绿化20.91亩,以“保护、增绿、提质、增效”为主线,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傍晚时分,三三两两的村民沿着古道散步,不时驻足欣赏水中的游鱼和岸边的花草。“以前吃完晚饭就在家看电视,现在都喜欢出来走走,看看湿地美景。”村民李大哥笑着说。
凤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黎明村已纳入重庆市云阳县和美乡村申报名录,计划建设包括整修渠堰、硬化村组道路、安装路灯等。“我们不是要打造一个景区,而是要修复一个完整的生态-文化-产业系统,让村民真正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保持原有土地类型不变的前提下,黎明古村小微湿地项目通过保护性开发,不仅恢复了湿地资源,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发展成为一个集宗祠文化、传统农耕、田园风光、古民居和现代智慧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观光度假村。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正因“小微湿地+”而焕发新生,成为三峡库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