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在重庆市巫山县三溪乡桂坪村,随着村支书徐忠宪准时拧开水闸,清澈的山泉水顺着管道哗哗流进村民家的水缸。这个平均海拔700米的山村,正经历持续高温干旱的严峻考验,用水却井然有序。这份安宁,源自村党组织引领村民通过议事协商化解了饮水难题,生动诠释了“远水”如何解了“近渴”。
急事快议:跨村寻水解“近渴”
“冉同志,家里又断水了!”七月中旬,党员网格员冉绍润推开村民王友龙家的门,迎接他的不是问候,而是老人叹息,同时,村里自来水厂的水源地几近枯竭。
桂坪村378户1058人,超八成农户饮水告急,其中1、2、3组近200户更是面临断水困境。旱情紧急!村“两委”闻讯而动,迅速组织力量寻找水源。
水源在哪?村支书徐忠宪带领三组组长李美义、熟悉地形的村民冉术凡,连续五天翻山越岭,探寻了十几处可能的水源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毗邻的骡坪镇玉水村一处山涧发现稳定水源。
水源找到了,可水是别村的,咋办?这得靠党组织去协调。
徐忠宪立即向三溪乡党委汇报,在乡党委的协调下,赶到玉水村村办公室进行协商。“老伙计,桂坪村今年旱情严重,乡亲们没水吃了,想借用这处水源救急。要补偿我们也一定想办法。”徐忠宪开门见山地诚恳说道。
玉水村党支部干部和闻讯赶来的徐氏族长现场听完后,又一同到实地查看。该处水源位置确实偏远,玉水村村民很少使用。玉水村“两委”及在场的徐氏族长(与徐忠宪同宗)经商议后,当场拍板:“都是乡里乡亲。这水我们用不上,桂坪村需要,尽管引用!提钱就生分了!”一次成功的跨村党组织联动协商,为桂坪村引来了“及时雨”。
难事众议:大家的事大家定
水源有了,如何把这“远水”送到家家户户的水缸里?面对这个难题,桂坪村“两委”没有包办代替,而是立即召集受缺水影响的村民代表,让大家共同商议解决办法。
“钱从哪来?工怎么出?”问题一抛出,现场一时沉默。“我出工不要钱!”找水成员冉术凡站起来激动地说道! 他的举动,像火星溅入了干柴。
“村集体账上还能挤出点材料费!”村综服专干徐辉令说道。“受益户出工出钱!算我一份!”“我年轻,力气足,义务工算我一个!”小组长李美义、年轻党员冉绍春争先恐后地举手。很快,“村集体出一点、受益户投一点、志愿者帮一点”的实在办法在热烈讨论中定了下来。
在党员带头和村民积极参与下,短短两天,一笔笔带着体温的捐款汇集到临时保管员徐辉令手中。
7月24日,天刚蒙蒙亮,一支由党员、干部、村民组成的特殊“施工队”就扛着沉甸甸的水管、铁锹、十字镐进山了,一条由村民自发筹工筹劳铺设的2000余米“生命线”蜿蜒进山。7月26日傍晚,清泉欢快地流入了150余户村民家中。“看着水来了,比过年还高兴!”一位村民感慨道。
然而,仍有30余户因地势高或位置偏,未能接入玉水村的水源,徐忠宪刚刚舒展的眉头又锁紧了:“他们的‘近渴’,这‘远水’的管道一时还够不到啊!”。
徐忠宪专门召集这30余户村民开院坝会商议。“远水难解近渴,能否就近买水?”村民(党员)代表冉术群的提议,思路豁然开朗!新的跨村协商再次启动。徐忠宪带着几位心急如焚的户主代表,登门拜访骡坪镇北山村“两委”。没有客套,双方围着桌子掰着指头算:水源水量如何?水价多少合理?每天能供多少方?管道怎么铺最省?费用如何分摊?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商讨。最终达成一致:桂坪村以每吨4元的价格购买北山村富余水量,铺设400余米“救急管”,相关费用由受益的30余户村民按实际用量分摊水电费。7月28日,随着最后一段管道接通,清澈的水流终于涌入了这30多户人家的水缸。至此,困扰全村的饮水难题,通过一次次村内共议与跨村协调,真正用“远水”解了全村的“近渴”。
长效善治:共商共议建机制
“有水用”的燃眉之急解决了,但如何“用好水”“让水长流”,成为新的考验。他们再次将“管水”难题提交全体村民共议。
7月底,各村民小组会议陆续召开,100余名在家村民摇着蒲扇,顶着星光,热烈地讨论着。
“这水是大家伙儿拼了命、厚着脸皮跨村求来的,金贵得很啊!”徐忠宪详细介绍了持续严峻的旱情和水源的来之不易。
“过去有的家,浇菜园子都用自来水,太浪费了!”“有的地方管子接口渗水,看着真心疼!”“地势高的户子水压小,得想想办法!”……村民们也打开了话匣子,坦诚地指出问题和担忧。
如何“一碗水端平”,确保公平长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理在讨论中越辩越明。
最终,一份由村民集体智慧结晶的《桂坪村抗旱应急用水管理公约》在绝大多数村民的举手表决中诞生:定时供水,仅在晚8点至10点集中供水2小时,蓄水保压;严明纪律,严禁私自截流、破坏设施,违者公开通报并扣减家庭“文明积分”;共同守护,组建由党员、小组长、村民志愿者组成的管水护水队,轮班巡查。
这份由村民自己“吵”出来、“定”下来的公约,迅速成为行动自觉。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党员冉绍春、村干部徐辉令等主动请缨当起了“守闸人”,每晚7点50分准时出现在水闸旁,开闸、关闸,动作一丝不苟;村民们自觉遵守,到了供水时间,家家户户传出接水、储水的叮咚声和互相提醒别浪费;管水护水队员们拿着手电筒,沿着管线定期巡查,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的渗漏点。
令人欣慰的是,公约实施一周来,全村供水平稳有序,用水纠纷零发生。那份看似严厉的“扣减文明积分”条款,至今一次也未被启用。
治理活水:协商之花结硕果
“水源找到了,管道铺通了,规矩立下了,桩桩件件都是大伙儿商量着办成的。”村支书徐忠宪深有感触,“村民是主角,议事协商就是那把金钥匙。”
从党支部快速响应、党员冲锋在前找水,到跨村党组织携手引水,再到村民共商共议管水长效机制,每一步都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议事协商的蓬勃活力,生动诠释了“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办”的治理理念,蹚出了一条“支部引领、急事快商、难事众议、民事共决、机制长效”的乡村善治新路。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